星空之下的平庸心灵:从托卡尔丘克《糜骨之壤》说起|世界地球日(4)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僵化的人类
卢梭对文明社会有着著名的批判——他认为文明社会中的烦恼、责任和义务,让人们不胜烦恼,人类的互相依赖构成了人类的堕落,这一点也构成了他感受自然的基础,在自然环境中,他感到解脱和自由,“只要我不去想人类,人类也不会想到我。……仿佛抵达了一处人类仇恨无法尾随而至的避难所。 ”《糜骨之壤》里的人际关系也是紧张的,老妇人就是紧张人际关系的核心(和朋友一起翻译布莱克的诗歌,是她显得最柔软的时刻),她与人吵架、向人控诉、陷入愤怒,当然别人也对她有同样的反馈,警察对她的话感到不耐烦,偶然来到的邮递员透露出嘲弄,在教导孩子时她发现,就连孩子都无法避免逐渐变得可憎僵硬。
人们究竟是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呢?托卡尔丘克写道,邮递员之所以显得冷酷,是因为他的内心已经被胆汁淹没,艰难的生活让他变成了这样的坏人。孩子们最初总是柔软轻盈的,而越长大就越屈服于理智的力量,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如此类似,喜爱竞争,彼此追逐,变成了警察局长、企业家和神父那样的人。老妇人甚至幻想,在其他的国度里,人们的面貌不会那么相似,生命力量也更加自然。
卢梭与梭罗(图片来源:wikipedia)孩子变得僵硬,邮递员的心灵浸满苦汁,这是人们变得屈服与驯服的过程,也与梭罗对知识的讨论相通。梭罗在《漫步》中写道,人们习惯追求一种可能会遵循的法则,在他看来,这其中存在着奴性的心理;人们应当更加自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寻找通用的知识和法则。因为有的知识不仅丑陋,而且捆绑了人们的想象,“我们吹嘘的大部分所谓的知识,只不过是一种我们了解某些东西的妄想,难道不正是这种妄想使我们忘记了实际的无知吗?”与这样的知识相比,无知有时不仅是有益的,还是美好的。
荒野是驯服的对面,梭罗说,最富生机的往往是最狂野的。如果让他在精巧的人类设计的花园和沼泽附近选择,他会毫无犹豫地选择后者。外面越荒凉,他的情绪就越高昂;无所事事时,他去寻找最幽暗、最茂盛、无止境的森林以及人们眼中的凄凉沼泽,“拯救一个城市,不仅要靠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正义的居民,还要靠围绕着它的树林和沼泽。”梭罗说,真正的文明并不是让野性的老虎变得驯服,也不是要让温顺的绵羊变得凶残;将动物的皮革鞣制后拿来做鞋,并不是最佳的使用方式。在这一点上,梭罗的主张与托卡尔丘克的小说可谓非常相似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