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经典的世代更替与“四大名著”的文化品格(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从此以后,叔孙通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从陆贾和叔孙通的例子可以看出,汉朝早期的那些皇上,他们之所以跟儒家打交道,是觉得儒家还有那么一点用处,不过他们终究还是认为,儒家在社会管理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方略,不像法家,能把法、术、势说得头头是道。
社会管理既可以像法家那样,实行严密管控,也可以像黄老所主张的,尽量减少管控,让百姓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做事。
汉初的那些皇上,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理念,大乱之后,民不聊生,老百姓想过安宁生活,政府少管一些较好。老子说过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老是翻动,不要总是折腾。汉代初年,国家和百姓都饱经战乱,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所以采用了黄老之术。
黄老之术用久了,也有弊端,它会造成社会管理的松弛和缺少向上的气象。补黄老之偏是儒家的强项,因为儒家可以用柔和的方式,把管理落实到位。所以,汉武帝前后,儒家的地位迅速上升,而以后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也就是说,从汉武帝之后,儒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几乎是历代朝廷所奉行的。“五经”在国民教育和官员选拔中的核心地位,就是这样确立下来的。
《重订五经读本》
从战国到汉代,法家一度在秦王朝居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长期居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至于黄老之学等,只是在特殊过渡时期才被采用,其重要性远不能与儒、法两家相提并论。
儒家和法家,之所以先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当然是因为它们同属于建制派,是君权的维护者。而同属于君权的维护者,最终却是儒家胜出,法家只能作为私货塞进儒家之中。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其一,为什么儒家、法家都会成为建制派?其二,儒家、法家同属于建制派,儒家为什么会胜出?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儒家、法家都会成为建制派?
所谓建制派,从战国时期的情形看,就是拥护君主,认为国家权力应该掌握在君主手上,不应该掌握在大小贵族手上。
儒、法两家的士人何以都有这种想法呢?武大一位老学者——已故的吴于廑副校长,以研究世界史著称,其实他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史,博士论文题为《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集中探讨为什么战国士人多拥护君主集权,而反对贵族即大大小小的卿、大夫。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利于士人发展事业、飞黄腾达。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