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4)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而这种权衡算计体现出的确实是一个‘小说家’的匠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与地坛》这篇出自‘小说家’之手的‘散文’,确实与出自‘散文家’之手的‘散文’有所不同,它带着明显的‘小说’的痕迹。”陈福民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我与地坛》“在叙事手法、人称转换以及对人物的刻画处理上,都带有小说意味。除了对母亲形象的传神刻画之外,像那对十五年如一日来地坛的夫妇,像那个漂亮的不幸的小姑娘与她的哥哥,像那个业余歌唱家等等,寥寥几笔便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这种写人物的手法完全得益于史铁生作为小说家的训练。”
在王彬彬看来,史铁生之所以坚决地认为《我与地坛》是散文而不是小说,是因为史铁生本来就是把它当作散文来写的,它在所思所感和所见所闻上极有真情实感,故而无法把它视为小说。如今,《我与地坛》更多被看作是散文。它被看作“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一”,“是一个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是一篇经得起反复细读的作品。”陈剑晖的这一看法,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关于《我与地坛》所形成的文体之辩,始终很难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我与地坛》的确具有某种跨文体的气质,而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体边界本来就不是十分分明的。
后来,随着史铁生写作的进一步展开,这种文体上的问题,他不再那么重视了。史铁生甚至认为,他的作品不属于“文学”而只是“写作”。如何有效地勘探存在,如何抵达存在,如何追问存在的疑难,日渐成为史铁生首先考虑的问题。他在写作中更是经常打破文体的界限,拒绝遵从文本的固定格式。比如《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和《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光看题目就能感觉到它的跨文体属性。2007年,史铁生甚至完成了一个题为“地坛与往事”的“准剧本”。“不久前,有位制片人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把我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把一篇散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改编,这也是非比寻常的写作——《地坛与往事》主要由引文连缀而成。相关的引文,主要出自他之前所写的《我与地坛》《想念地坛》《老屋小记》《给友人的一封信》《比如摇滚与写作》《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我之舞》《务虚笔记》《合欢树》《关于庙的回忆》《重病之时》《墙下短记》《复杂的必要》《秋天的怀念》《老家》《没有太阳的角落》《病隙碎笔》,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
至此,史铁生作品的文体就变得更加难以辨认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