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书”《GEB》作者侯世达说,机器原则上能拥有人类思维,但希望这不会发生|访谈录(4)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表象与本质》出版后,刘健挺感兴趣,找到了侯世达,希望能翻译此书。后经过侯世达协调,刘健和印第安纳大学的两位在读博士生成为了这本书的中文版译者。刘健现在是印第安纳大学地球和大气科学系图书馆馆长。 1980 年代,他在山东大学念语言学的研究生时,就“废寝忘食”地读过原版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受影响很大”。“他怎么能把这么多毫不相关领域里的东西,都能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当然,它里面有好多东西,我也不懂。但是,读的时候,觉得是科普书里惊为天人的作品。另外,他的文笔特别好,读起来,很满足。”刘健向《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回忆。
和《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一样,侯世达也希望刘健他们采用“移译”的方式翻译《表象与本质》。所以,书中的奶酪换成了豆腐,红酒换成了茶,等等。“一开始,他就把他的翻译理念告诉我们,说你们是三个作者。我们一方面当然感觉受宠若惊,但同时压力很大,投入绝对是很大的。在美国的时候,我们基本是一月见一次面,具体谈论哪一章节的哪些句子该怎么理解?他帮我们回答。他也让莫大伟(David Moser)给我们提供资料。这些都是他极力帮忙。”刘健说。莫大伟是侯世达的好友,自己很多学习汉语过程中的语言错误被用作了《表象与本质》中文版中的例子。他也参与过《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的翻译。
侯世达翻译的《欧根·奥涅金》
除此之外,侯世达还特别注意语言的形式。刘健称,《表象与本质》英文版出版时,侯世达不准出版社动任何排版,必须按他的形式来。每一个标点符号在哪儿,每一个段落怎么分布,都有讲究。甚至,他在翻译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时,也要把诗体的格式翻译出来。在译最后诗节的时候,他还跑到圣彼得堡当年普希金的旧居,坐在那儿翻译。
侯世达的的口袋里总是有一支四色圆珠笔和一个小笔记本。从十几岁起,他就开始把自己的语言错误都收集起来,至今超过了 1 万个。这些错误后来也都成为了他思考人类思维的线索和新书中的例子。而他对语言也“特别敏感”,会非常认真地纠正任何人的语言错误,几乎从不放过。另外,他还学了俄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汉语等,自己做一些翻译,包括普希金、弗朗索瓦兹·萨冈和杨绛等人的作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