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群电影中,“工人群体”从边缘性地改写到最后彻底堙灭(4)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第三阶段:1994至今,随着资本的全球化与西式个人主义对国内社会的全面影响。
中国电影开始全面拥抱主流的资本市场,对精英小资的崇拜与对自身文化的过度批判反思,使得集体的、物质性劳动的影像逐渐被挤压消失,仅有的极少数对工人劳动的聚焦如《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天注定》,但尽管“工人群体”的声音已经微乎其微,这些显得沉闷无聊的影片也会因为其不够视觉奇观和戏剧跌宕而遭到主流的非议以及票房的惨败。
工人群体的缺席

以前的工群电影是如何表现劳动工人的呢?在电影如《桥》《黄宝妹》《爱厂如家》等大量讲述工人的影片中,即使是电影海报,我们也可以看到,充满在画面或画框,为摄影机所仰拍的是非常具体的中国工人形象。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工人群体占据的是社会绝对的至高点和顶层,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生产的发动机,这是他们从宪法到文化生产所具有的合法的表述。

但近年来,工人群体影像的式微,意味着工人群体已经逐渐被驱离出中国的大屏幕,“工人”这一涉及国家命脉、人民民生的巨大群体事实在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中国已无立身之地。
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宣传,同时作为20世纪瞩目又辉煌的大众文艺产业-电影,工人群体的电影的缺席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工人群体之于社会的缺席,但有趣且又不言自明的是,工人之于城市的建筑、制造业等几乎所有物质生产的环节,他们却又是永远在场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