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份《电影旬报》来谈日本电影为何越来越“浑沌”(7)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原则上,电视台与制作委员会的加入,其实是能促进电影资金流动,让好的企划不会因为没钱而胎死腹中,例如《入殓师》、《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大逃杀》都是在电视台出资下完成的经典作品。然而,不求回报的投资不存在电影产业中,这也让大老板们开始疯狂追求“拍漫改、发大财”的赚钱公式,日本电影的主流市场开始导向至另外一条路,也就是比起“艺术性”只要能让日本观众买单就好的“加拉巴哥化”。此外,随著数位摄影机与CG后制的进步,能够改编的漫画不再局限于运动、校园题材,以2006年《死亡笔记》为首,再到《鬼太郎GeGeGe》、《20世纪少年》、《赌博默示录》等漫改电影,透过强烈的声光效果与高娱乐性的题材吸引年轻观众入场,也让握有“版权”、“资金”的电视台,能够在铺天盖地的宣传策略下,达到全方位的利益回收。
市场撑不起独立电影会有什么后果?
00年代日本电影走向J-POP化,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导演的作家性与电影的艺术性被摆在后面,一切全以观众的喜好出发,比起拍一部能得奖的“好”电影,整体日本市场开始倾向,只要拍一部能“卖座”的电影就好。20010年独立电影公司cinequanon(日:シネカノン)宣告破产,便是体现大环境下独立电影悲惨的下场,他们曾制作、发行多部包括《电影旬报》选出的90年代之首的《月出何方》;00年代榜单上的《无人知晓》、《摇摆》、《奔放青春》,以及排名17的《扶桑花女孩》等经典名作。虽然这些作品在影史上,皆获得不错的成绩,日本市场已经撑不起只能自立自强的独立电影,cinequanon最后仍宣告输给主流市场、黯然收场。

从一份《电影旬报》来谈日本电影为何越来越“浑沌”


▲《大逃杀》。网上图片
如果拍一部能满足多数观众口味的娱乐电影,就能创造极大的票房收益,又有谁愿意把钱投资在可能无法回本,甚至可能会得罪别人的社会派电影?这俨然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虽然我们依旧能在00年代看到非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看到李相日、山下敦弘、西川美和、宫藤官九郎、中岛哲也等新锐导演开始发光发热;动画界也有细田守与新海诚这类一鸣惊人的导演辈出,只可惜今敏在2006年交出遗作《红辣椒》后逝世;演员方面也有洼冢洋介、柳乐优弥、松田龙平、森山未来、满岛光、宫崎葵、苍井优、寺岛忍等当时背负日本电影未来的逸才。然而,日本电影市场在00年代电视台的主导下仍旧走向“保守”,资方不愿触碰社会议题,独立电影想拍也没有经费、找不到人投资,最后市面上便充斥一部部围绕在小情小爱、亲情与家庭、校园青春等复制感十足的电影。这在下一个十年,已从现象沦为整个电影市场的滥觞。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