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个叫沈从文的中国人,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4)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部队到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做,我们士兵除了看杀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做的。”
这些经历渗透进他的意识、情感、人格,于少年的心上留下沉痛的印记,却在日后都化作于这人世的温柔和悲悯,散落在他的文字中。
少年第一次感到忧愁。日日去河滩散步,看船来船往,水落水涨,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水面上,那么和谐,又那么愁人。美丽总是愁人的,他需要一个人,来与他分享此刻的光景。他觉得寂寞。
一颗心在暴虐和残酷中浸染,却变得愈发柔软了。

1988年,一个叫沈从文的中国人,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二十岁,沈从文带着二十七块钱,一颗柔软的心,一身的寂寞,和满腔的诗意,来到了北京。
他在开放的京师图书馆中自学,去北大旁听,住在一间由堆煤间改造的小屋子里,考上了中法大学,却因筹不起二十八块钱的宿膳费,过了报道日期只得放弃。
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境地下,他开始拿起笔写作,却屡遭退稿。《晨报副刊》的编辑曾当众把沈从文投稿的一大摞作品连成一长段,开玩笑道:这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说完,即扭成一团,扔进废纸篓。
后来,在场的一人讲当时的情景告诉了沈从文,使他倍感屈辱。生存之苦闷,理想之不可得,打击他的同时,也在磨练这个少年的心志。穷极无路之际,他开始给当时有名的作家写信求助。
郁达夫收到信之后,在十一月中旬的一天,冒着大雪,来到那间“窄而霉小斋”,看望这个素不相识的“可怜人”。得知沈从文还没有吃饭,便请他吃了一顿饭,拿出了五块钱结账,又将剩下的三块两毛几分,也留给了他。见沈从文身上单薄,郁达夫又摘下了自己的羊毛围巾送给他。临别前,他对这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说,好好写下去。

1988年,一个叫沈从文的中国人,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