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6)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厉翳为浙派中兴的领军人物,其诗词的成就都较高,但这首咏物词并非其上乘之作。不难看出,“柔浪寸鳞”、“针锋细瘦”等语句明显都是着眼于银鱼其外形,“入瓯芳溜”描绘的是其味道,“春后”写的当为其上市的时节,“平桥”言其捕捞之地点。如果说词中也有情感抒发的话,“高人不见元真子”和“忆辩能否”等语句表达的应该是一种淡淡的归隐之情。严迪昌先生曾评价厉翳的词“堆砌典故,凿虚镂空”在这首词中倒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其咏物重形、少寄托的特点一览无遗。
如果说厉雾的咏物词还是有一定韵味,有一定内涵和感情抒发的话,那么,很多其他中期浙派词人的咏物词则基本上就是“方物略”、“群芳谱”。以张四科的《天香甜香》为例。其所咏之甜香应该是一种带有香甜气味的香料。张四科的这首词更类似于一个关于甜香的谜面,上阕从其制作原料、工艺写到其味道,下阕终于出现了“人”,但也仅仅是一种普泛意义上的人,而非真实可感、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形象。写人也是为了突出甜香的功用而已。通首词几乎看不到有情感的表达。张四科也是围绕在厉鹦身边的中期浙派词人,他的咏物词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综上,《乐府补题》的出现,尤其是其印本的发行,让《乐府补题》这部宋末文人的咏物词集走进了清代词坛,在浙西词派的推动下,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但由于历史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清人对《乐府补题》的继承和接受不可能是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更多地是接受其幽渺恍惚、若即若离的手法。
如果说在最初的和作之中还是多少有一些寄托的话,到了雍乾时期,则更多地是在典故、手法上纠缠,引起了不少非议。谭献曾云宋末《乐府补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蕴含了词人饱满而深沉的情愫。但清代很多浙派词人往往只学到了其中的艺术表达方式,多形似而缺乏内在的神韵,并云出现这种不良倾向,“竹坨、樊榭不得辞其过”。
当然,把这一切完全归咎于《乐府补题》以及朱彝尊和厉鹦这两位词坛领袖是不公允的。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当时整个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还有,正如前文所述,清人在接受《乐府补题》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指望其正本清源地、一成不变地全盘接受。实际上,任何接受都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结合,虽然清人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也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咏物词。如果我们能用一种理性而审慎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词,就会发现其仍有自身价值所在,仍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