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欢——郑和下西洋的穆斯林记录者(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马三保被阉割后更名马和,服务于燕王,在姚广孝门下学文。因为这段经历,他在保留穆斯林家族记忆同时,被动接受“三宝”并修习佛教知识,成为宗教边界模糊的典型案例。
朱棣夺位后,他给马和赐姓“郑”,这便是“郑和”的由来。郑和因为遭遇阉割,终身未婚无子,为方便财产继承,在他的请求下过继亲侄为嗣。现今散居中国江南、云南和泰国北部的郑姓回族,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郑和宗法上的后裔。

马欢——郑和下西洋的穆斯林记录者


后世塑造的郑和雕像,笔者摄于2019年12月,南京宝船厂遗址马欢,字宗道,籍属会稽(今浙江绍兴),出生于1380年前后,“回回人”出身。马欢常年从事军职,成长于“西域”文化体系中,其汉文书写水平相对同僚较薄弱,以致《瀛涯胜览》实际上是在自己口述后,由同僚协助抄写而成的。如果不是这场盛大的航海行动,马欢很可能和绝大多数留守全国各地的回回人一样,要么从事“军职”,让一代代子孙相传承下去;要么待在四夷馆,帮朝廷翻译在当时具有广泛流传意义的波斯语;或者留在钦天监,从事天文观测,为朝廷提供可靠的星象分析;抑或与个别“回回人”后裔一样,逐步淡化族群记忆。但郑和远航改变了他的一生,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进一步交流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马欢——郑和下西洋的穆斯林记录者


“回回馆译语”,明清时期中国学习波斯语的一个文献资料马欢的三次出海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招募一批有穆斯林背景的随行人员,以此辅助舰队在航海沿线穆斯林国家的外交行动。经历三次出航之后,此次郑和奉诏筹备第四次远航行动。
马欢因“通番语”(包括波斯语与阿拉伯语)被举荐到郑和舰队之中,以通事的身份参与“通译”这项重要工作。在“郑和下西洋”的进程中,翻译官的作用相当大,尤其是通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两大语言系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