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欢——郑和下西洋的穆斯林记录者(7)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在两种角色的交汇中,马欢无意间促成自己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的核心记录者。
由于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时间间隔太长,马欢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就已经完成《瀛涯胜览》初稿,并对此予以刊印,因此《瀛涯胜览》实际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记录马欢前两次航行的版本,另一个则是马欢在原有文本基础上加入最后一次航行的记录。
在《瀛涯胜览》一书中,马欢共收录20个国家,而这20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他自己亲历的,由此可见马欢记录的真实性对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作用。明朝的官方文献,例如《明实录》,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相对简约;边境危机和朝政困局也导致当时明朝朝野对中外关系相当漠视,不少资料遭到忽视甚至遗失。
在《瀛涯胜览》行文的字里行间中,马欢体现出明初“回回人”是如何用当时的汉文表达自己的文化观点,这对于研究明初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事务这一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郑和下西洋”航线作为“回回人”,马欢在“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记录者”和“中介者”角色:他们运用自己的文化传承,通过担任“通译”、“通事”等职务,在相对封闭的时代尽可能联通大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进而协调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在参与中国大历史的进程中,他们也从原本大众眼中的“他者”——“蕃客”,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回族。
马欢成长于明初“回回人”被压制的惨痛时代,亲历“郑和下西洋”时代对“回回人”的重新起用,继而见证从“仁宣之治”到“土木堡之变”的大起大落。随着《瀛涯胜览》最终的落笔,这位穆斯林老人逐步走到了人生尽头,身后没有留下更多记载。
和马欢一样,无数“个体”随时间而流逝,他们的名字与经历也会慢慢沉寂在浩瀚的文献中。若非后世有心人关注,这些记载大多都会遗忘在字里行间中。
一个既不处于“华夷之辩”秩序中的“正统”,漫长人生也没能拜领高官要职的“回回人”,马欢难以被历史铭记。但正因为他35年如一日向同僚口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此留下《瀛涯胜览》,从而他得以成为 “郑和下西洋”这段大历史最具有权威的记录者之一。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