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神话学丨“苏俄转播”和21世纪中文语境俄罗斯文化拟像(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以近年来在国内演出的三种俄罗斯戏剧为例:这三种个例指向拉康所谓“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的三界理论,喻指着国内观众对三种俄罗斯文化形象的相异理解,也对应两种俄罗斯文化在中文语境下的传播线路。
一,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叶甫盖尼·奥涅金》,近乎完美的“古典俄罗斯文化”演绎——经典普希金文本,传统“贞洁”概念和当代女性自由追求相结合的爱情故事,芭蕾舞、民谣、熊与大雪的俄罗斯“刻板印象”的糅合,近乎音乐剧创作方式指导下的大众文化式呈现。
《叶甫盖尼·奥涅金》代表想象界,是对俄罗斯文学经典的接受和普遍的异域文化想象。俄罗斯从普希金到苏联建立之前的文学成就,经20世纪的翻译工作已成为“世界名著”建构的一部分,也伴随着英语国家为数众多的改编演绎,连带俄语的陌生共同创造一种纯粹“异域性”甚至“东方学”式的猎奇式的俄罗斯或者斯拉夫文化形象。这些元素是对俄罗斯文化艺术遗产符号性的读解和提取,在中文翻译语境和欧美视角共同组成的“去意识形态化”的情境下组成了“民俗性”的形象,也自然导向大众文化和商业成就。
二,列夫·朵金导演八小时史诗《兄弟姐妹》(此处可以对照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的八小时《静静的顿河》),文学性超越戏剧性,意识形态追捧超越艺术领域讨论——纯粹写实性的传统表演,对历史的“反思性”呈现,对其的评价和称赞甚至完全忽略演出本体(除了“八小时”这一空无的符号之外)而只专注于对原著文学的评价,甚至仅是对原著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赞誉。
《兄弟姐妹》和《静静的顿河》(必须备注,这两部作品的艺术成就不可同日而语)则指向象征界,即作品被提升到了象征层面而脱离艺术作品的讨论范式。观察这些作品的评价讨论,显著特征即是对剧场性呈现探讨的弱化和对原著的极度赞扬。对阿勃拉莫夫的《普利亚斯林一家》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两部早就具备经典文学史地位的作品无甚新意的称赞甚至有刻意抹杀剧场性之嫌——而这些称赞从“话术”上又在取消其文学性而突出其意识形态倾向。也就是说,如果作品原著的意识形态上是“正确”的,因此它在文学性上是佳作,从而推理可得其在剧场性上也是佳作,从而获取大众好评和商业效益,可作资产阶级右翼神话与消费主义共谋的经典范例。而在这里的“俄罗斯文化”,则被扭曲为鲜明的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武器,伴随着对原著文学价值的抹杀。
三,尤里·布图索夫导演《三姐妹》,对经典文本的当代剧场演绎——依旧以经典文本为依托,但以后现代理论和当代剧场探索为本体论,大众反响两极,讨论和关注基本集中于从业者和评论者内部,并不“出圈”,若严格以商业标准判断属失败案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