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神话学丨“苏俄转播”和21世纪中文语境俄罗斯文化拟像(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也就是说,类似尤里·布图索夫《三姐妹》这样直观反映俄罗斯当代戏剧成就的作品实际上却抓不住中国观众的痛点。看似紧跟当代俄罗斯文化前沿的戏剧领域,实际上也仅是在创造为国人所用的拟像,“实在界”是无法被把握也是无法被真正接触的。如果说“俄罗斯戏剧热”具有商业价值之外的意义,那么它即是我们关注当代俄罗斯/苏联亚文化的一大方法论窗口:对比强势的英语文化,俄罗斯文化作为无法向国内进行倾销的弱势文化,其本体是可以被忽略的,无论其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下是多么枝叶繁盛;但在如此的文化劣势之下,却又能激发出中文语境下如此丰富的自我生产和自我消费——我们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只属于国人的“俄罗斯/苏联”。
从音乐角度管窥“精神俄罗斯/苏联人”
凡是热衷于在网易云音乐、Bilibili等当代互联网重镇漫游的用户,都不可能不注意到所谓“苏联风”音乐的逐渐传播和走红。曾几何时,俄罗斯/苏联民歌还都仅仅是老一代人的记忆,属于退休人士家中的怀旧金曲——而如今,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的演出结束之后无数青年人在剧场台阶前高唱《国际歌》,无数其他风格的歌曲被竞相改编为斯拉夫民歌风格的“小调”,以“苏联味”为卖点占据各大音乐视频网站。
当然,他们的审美偏好与老一辈颇为不同。相较老一辈喜爱类似《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这类曲调优美,讲述爱情美好的作品,当代的“苏联风”则更偏好如苏联国歌、《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者之歌》《红军最强大》这类歌颂苏联红军革命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品,颇有“穷兵黩武”之嫌:而受到欢迎的“苏联风”改编,也往往是将风格迥异的原作改编为颇具“杀气”的“红色军歌”,而国庆阅兵期间受到广泛欢迎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其实也是作者深受此类文化影响的产物(“钢铁洪流”这一命名本身即有致敬苏联红军之意)。观察者普遍认为这是青年一代在爱国主义熏陶下的某种倾向,与此同时也体现了群体性的(甚至大多于苏联解体后才出生)对苏联和俄罗斯文化的某种意识形态亲近。
若从音乐领域管窥这种“精苏/俄”现象,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两个历史案例,也对照两种对俄罗斯文化的传播线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之前,曾因《成吉思汗》一曲在欧洲歌曲大赛上红遍欧洲的西德迪斯科流行乐队“成吉思汗”创作了奥运歌曲《莫斯科》(Moskau)并在莫斯科奥运会期间受邀演出。《莫斯科》的歌词某种意义上是创作者对当时被塑造为“冷战对手”的俄罗斯的一种难得的善意印象,塑造了酷爱饮酒,热情好客,追求自由,某种意义上与乐队的成名作《成吉思汗》里描述的蒙古人差不多的俄罗斯人形象,对“莫斯科冰天雪地”这样粗略的叙述,也显然仅仅是遥远的文化想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