嘬蛳螺、吃蛎黄,舌尖上的宁波名不虚传!(5)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糖画摊旁边小孩子人头攒动,儿子好不容易挤进去了,兴奋地大喊一声:“老爷爷给我画个奥特曼……”画糖画的老爷爷当场雷倒,表示画不出来。儿子有点败兴,说画个“葫芦娃”吧,老爷爷再一次表示压力山大。儿子开始怀疑摊主的本事,商量着问:“那能画个孙悟空吗?”老头子倒也有两把刷子,把孙悟空头上的两根雉鸡毛和身上战袍一绫一绫的黄金甲都画得活灵活现。旁边一拨人伸着脖子仔细看他作画,风头不亚于国画大师在央视上现场直播。
得到孙悟空后,儿子喜不自禁,舍不得下嘴,想咬那个鸡毛,又放下,先咬脚,又放下,一张小嘴在孙悟空身上舔来舔去,后来回家路上鸡毛断了一根掉地上,害他大哭了一场,一定要我许诺,第二天晚上还去买,要买两个。戏文唱了五个晚上,他连续买了四个晚上的糖画,我记得一共买了金鱼、兔子、大刀、老虎等,估计是和他爸一起拨来的。戏文唱好后,我就再也没看见过糖画摊子,心里想:这些老手艺人,总会有更好的谋生手段吧?
从前的东西如今再不可复制,那些远去的记忆,是多么丰富和美好,就像蝴蝶振动起翅膀,绚丽的翩飞地将疲惫的心轻轻抚慰。
冬吃蛎黄
虞燕
“冷水蛎子热水蛤”“冬吃海蛎夏吃蛤”,老话早就说明白了,冬季的牡蛎最为肥美鲜嫩,乃食用的最佳时节。
奉化莼湖镇地处象山港底部北岸,盛产牡蛎,有300多年的牡蛎养殖史,被称为“中国牡蛎之乡”。莼湖的牡蛎多养殖在近海,用一个个木桩搭起架子,拴上轮胎,牡蛎苗附于其上,随海水浮动,牡蛎得以一天24小时与海水缠绵,从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听渔民说,早些年是用石头作为附着物的,浮动性之差可想而知,牡蛎常露出水面,影响产量,后来果断摒弃。
宁波一带,把牡蛎叫作“蛎黄”,这两字可不是本地人随口诌的,清代学者吴廷华写过“从来不设烹鱼釜,带甲生咀鲜蛎黄”的诗句,明朝文人李东阳有首诗叫《萧海钓寄蛎黄上元日出以飨客因赋一首》——看吧,古人叫“蛎黄”都叫得很顺口了。
入冬后,莼湖的渔民就把“采蛎黄去嘞”挂在了嘴上。采蛎黄是个辛苦活,于风浪间讨生活,涨潮出海,退潮回岸。到达养殖点,渔民们戴着橡胶手套将轮胎一个个从海里拔上来,每个轮胎密密麻麻挂了1000多个牡蛎,像硕大的牡蛎项圈。采收的牡蛎在船上堆成了小山,一船一船运上岸后,召集小工撬肉加工。挖牡蛎肉有技巧,拿起牡蛎,刀尖对准蛎柱一撬,壳开后,再用刀割断牡蛎筋,最后连水带肉倒进盆中。总之,撬牡蛎的关键是保证其肉的完整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