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在用力撕裂两岸的历史联结(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难道要台湾学生读二十五史吗?”笔者曾听到很多位岛内历史学者的无奈叹息。在岛内这种大环境的驱使下,所谓“审查委员”的“意气用事”,就会让人不得不去做“脱中国化”的无奈之举。岛内各历史教科书版本的编辑对这样的状况也很无奈:“教科书该长什么样子?我们知道。但‘审查委员’一审二审三审,最后就变成这个样子。”可见,民进党以所谓“多元”“去国族化”等理由来回应台湾史教科书的编撰精神,实际上是借之以行“去中国国族化”,建立所谓新的“台湾国族主义”为目的。
作者供图
■ 教材里的两岸关系
台湾地区的历史演变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刻意疏离自然会导致史观及历史叙述的扭曲。于是,如何处理两岸的历史关系,成为台湾地区台湾史教科书撰写中,颇为微妙且重要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台湾地区教科书对两岸关系的叙述作一番较为全面的考察,借以了解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基本认知。其中,把台湾史教育作为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的起点,高中台湾史教材对两岸关系史的叙述尤值得作为研究的个案。
2004年,根据所谓的“高中历史95暂纲”,台湾史正式成为台湾地区中小学必修的历史课程,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讲授。本文以已经使用过且用量较大的五种台湾史教科书,即康熹版(2011年版)、翰林版(王琪、2010年版)、南一版(2011年版)、三民版(2011年版)、龙腾版(出版时间不详)等高一年级历史第一册教科书作为个案,分析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在两岸关系史问题上所要灌输的认知及其特点。
围绕涉及“两岸关系”的内容,各版本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
不谈或少谈早期与大陆的历史联系。在台湾现有发现的早期历史遗址中,有不少证据可以说明两岸的历史交往,如有代表性的“十三行文化”,各版本教科书都有意淡化台湾与大陆的密切联系。如三民版则指出出土器物有“瓷器及中国大陆钱币”,说明当时与东南亚、中国大陆都有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的往来。
早期大陆人民对台湾的认识与开发就没有列入课纲知识点,只有康熹版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献关于台湾的记载情况。即使荷据时代,台湾开发的主力也是大陆汉人,各版本教科书却一致弱化汉人贡献。南一版称当时移居台湾的汉人“为数不少”,“荷兰人招徕不少中国东南沿海的汉人协助开垦,种植稻米、甘蔗”。该版还借用所谓“共构殖民”的理论,指出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常须与汉人合作,“故称汉人是统治的协力者”。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