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在用力撕裂两岸的历史联结(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凸显清廷“外来政权”或“治台不力”。翰林、南一、三民、龙腾教科书基本延续清前期官方消极治台的观点,没有说明将台湾正式纳入版图的历史意义,反而大讲“弃留之争”。龙腾版强调清代台湾的开发归功于民间自主努力,与官方关系不大:“清朝统治时期是台湾土地开发的最主要阶段。不过,所有的拓垦事业几乎全都出自民间的努力,政府只是站在审核的立场,加以监督及征税而已。”
淡化晚清台湾历史变迁的中国史背景。近代以来,影响台湾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与整个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密切关联,各版本教科书均弱化台湾与大陆的一体关系。翰林版中英鸦片战争的描述着墨最多,将台湾与大陆两分叙述:“当台湾社会正以一种强劲生命力往近代化、商业化的方向演变过程中,中国大陆的清朝政府,也面临传统制度迈向近代化的阵痛与困扰。”三民版则只见台湾不见大陆:“鸦片战争以后,英、美两国对台湾的兴趣最为浓厚。由于台湾位居东亚航运的要冲,基隆附近又产煤炭可供船只补给,英国曾企图来台购煤,并争取采煤权,但事未成。而美国舰队司令伯理(Perry)也曾派人来台调查,并赞成占领台湾,事虽不成,却是台湾开港之前外国对台湾怀抱浓厚兴趣的重要事件。”
鸦片战争以后,台湾曾几番招外敌侵扰,甲午战争与乙未割台是近代中国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康熹版、南一版、三民版、翰林版只是简要叙述中日甲午战争因朝鲜问题而起,但没有说明其深远影响。翰林版虽有比较战前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建设情况,以及日本处心积虑的对外扩张准备,却将台湾地区与中国并列提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走上对外扩展的道路;朝鲜、中国、台湾,都是他们积极谋求的目标。”
台民抗日斗争民族精神与祖国情怀的不同叙述。台民英勇的反割台斗争及后来的武装抗日斗争,全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和爱国情操。康熹版、南一版与三民版正面地描述了台民英勇抗日的斗争历程及其回归祖国的政治目标。而龙腾版将台民武装抗日运动分为“改朝换代形态的反日抗争”和“不满殖民体制的反日抗争”两个阶段,具体内容较为简略,且特别突出抗日运动的负面形象。翰林版则强调乙未反割台的斗争,除了清军外,台民是“基于保乡卫土的意识”组织义勇军,参加武装抗日。
在叙述台人的民族解放运动时,除了南一版描述1913年的苗栗事件时,阐明了主事者罗福星身份是“中国革命同盟会”成员,且是“继承中国革命的革命党人”,以及三民版谈“台湾文化协会”时,相对正面地描述了民族运动领导人物蒋渭水受大陆影响:“‘台湾文化协会’成立之初,成员的思想主张即不尽相同。其后,主张体制内合法政治抗争、推动文化启蒙的蔡培火等,受辛亥革命影响较深、追求全民运动的蒋渭水等以及主张社会主义、农工运动的连温卿等人之间逐渐对立。”其他四种版本的台湾史教科书在正文中均较少或者没有提及这一系列运动与大陆的革命运动的关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