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以成就印坛“半壁江山”——海上印史的千年与百年(8)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方去疾 功到自然成近现代美术教育在20世纪初的上海最早形成体系,专科学校陆续创立。著名美术、艺术学校如上海美专、上海艺专、新华艺专、中国艺术大学都成立于这一时期。除西画、中国画教学外,各院校亦逐渐增设书法、篆刻(金石)。先后在各校任教或参与校务的有吴昌硕、潘天寿、方介堪、朱复戡、黄宾虹、楼邨、李健(仲乾)、马公愚、王个簃、经亨颐、唐醉石、诸乐三、来楚生等。除此之外,1938年楼邨刊出教授书法篆刻启事,1944年上海东南书画社招生,科目设立“金石”一项,由来楚生、马公愚执教。邓散木亦以个人名义公开招生授艺。这些教学活动,在当时既成为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同时也承载起了传播书法篆刻艺术文脉的历史使命。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兼为印人身份的黄葆戉、李健、张志鱼、王个簃、马公愚、金铁芝等于1956年成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其后亦续有印家延入。
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李健、马公愚、王个簃、钱瘦铁、来楚生、陈巨来、白蕉、叶潞渊等书画篆刻家被聘为画师,成为正式编制的艺术创作人员。这些措施对保存海上篆刻骨干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上海何以成就印坛“半壁江山”——海上印史的千年与百年


吴昌硕与钱瘦铁合作作品(《食金石力》印章)处于创作活跃时期的其他篆刻家,社会职业也纷纷变化。钱君匋、方去疾、高式熊、吴朴、单晓天等均就职于文化企事业单位。海上篆刻家自此基本上以薪金收入作为生活来源。篆刻家的创作几乎完全脱离了经济的动能,转为无直接功利的艺术表现与社会服务,客观上成为纯粹的保存文脉的行为,篆刻艺术的存在方式和艺术家的活动方式面临转型。在社会比较稳定以后,印人结社成为推进艺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新国画研究会等团体成立的背景相呼应,1955年,张鲁庵发起成立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备会,参与者包括部分已移居江苏、浙江和北京的印家四十余人。其后会员达到138人。这是近现代上海规模最大的包容不同师承和邻近地区名家的篆刻专业社团,至1961年,该社团人员纳入新成立的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