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中的童生吗?翻翻这些小说就知道了(3)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童试的考试层级在明清小说中完全可以得到确定,之所以出现各种误解,原因有多种,除了相关资料记载不明确之外,于科举积弊也有关系。归有光曾说:“院试文字,一时应酬有司之计。”有如乡、会试常常专重首场一样,经历县、府二试后,取中者多不被黜,本来更加严格的院试反而放松了,被提及也就较少。另外,如上述《西湖二集》中所说的“难道好像府县考童生再续一名不成?”其中童试虽然只提到府、县试,但是作者说的是府县考试考生的童生身份,而不是府县试之后取得了生员身份。通过县、府试者可以称作童生,尚不能进学,只有再参加院试并通过者,才由童生成为生员,得以入泮,若不注意此处作者措辞,难免产生误解。
第二种观点认为院试是指岁、科试,这一说法不甚准确。三次考试的共同之处是都由学政主持,不同之处是院试属于童试中的最后一级考试,取中者才成为生员得以入学,岁、科两试是考查生员功课的考试。严格来讲,岁、科两试属于教育制度范畴,不能算作科举选拔范畴,但是由于岁、科与科举考试还有所关联,所以科举文献中有详细记载,明清小说对此也不时提及。
岁、科试三年两考,由学政主持,两试都是考查生员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明史·选举一》中载:“而廪膳、增广,以岁科两试等第高者补充之。”廪膳增广属于生员中的等第,按岁、科考试的名次进补,可以得到相应的优待。岁、科考试与童试相同,考试期限只一天,且不能继烛,虽然明清两朝在不同时期略有变化,但大体上仍考四书文二篇,经文一篇,内容简单,清代随科举内容变更增添试帖诗,亦有诗、策之例。岁、科二试大体相似,但还各有不同。
岁试完全是一种考课制度,以此来检验生员的学业。岁考要分出等级,对不同等级之人各有赏罚。明清小说有提及,一般借此说明其中人物的优秀或顽劣,如《鼓掌绝尘》中就说:“明年宗师岁考起来,这顶头巾,怕不能够保得长久。”《巧联珠》中也说:“只见家人来说‘学院老爷挂牌,先考吴县’。……闻生大惊,问道:‘有何奇事,莫非小弟考在劣等么?’……(闻生)考了五等,还有甚么面目见人?”①这里所指都是岁试中的分等制度。岁试共分六等,一、二等递升廪、膳生,三等不赏不罚,四等挞责,五等递降,六等黜革,此六等之制于《明史·选举志》和《清史稿·选举志》等文献中有明确、详细的记载。考至四等者不准科考,乡试年只准录遗,五等者不许科考和录遗,送乡试为对读,因此小说中的头巾难保之说,盖考末等,不但科试不能参加,还将要被黜为民,生员身份自然也保不住。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