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中的童生吗?翻翻这些小说就知道了(5)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明清小说几乎不提科举报名的具体资费,仅仅将其称为“买卷”,但小说一般谈到“买了试卷”的情况,前提多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至于寒士则多写别人替他纳卷,或得到别人的帮助纳卷应考。如《型世言》中的李公子一介寒士,得王小姐簪珥资助方能赶去科考,作者并不交待具体额数,这样写反而更能表现经济条件在科举中的重要作用。小说中“买卷”一词的出现,说明这是当时科举社会中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不是偶然现象。科举报名资费本身的定价,加之官吏的各种需索和克扣,不得不让举子们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他们对科举选拔人才的神圣期待也由此消减大半,报名纳卷自然以“买”和“卖”的商业用语来替换。小说作者对这一称呼的使用,反映了科举与经济的微妙关系,这种称呼足见他们对此不满和鄙薄的态度。
(三)童试中的推荐
明清小说讲到童试时,经常提及推荐之事,即有身份或地位之人,如缙绅、知县、知府等荐举试卷,使应试童生得以取中。但是这一荐卷与乡会试中房考荐卷至副主考、主考处不同,房考的荐卷是对本房考生试卷评阅之后,挑选优秀的荐至主考处进行第二次评选,这是正常的阅卷程序,童试中经常提及的推荐却与试卷优劣无关,它是一种非正常的录取方式。《醉醒石》中写:“混了两年,到科举时,进他学的知县,繇部属转了知府。闻他因贫为妻所弃,著实怜他,把他拔在前列。学院处又得揭荐,有了科举。”“拔在前列”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知府见怜,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知县的推荐,这在正常的科举程序中是不应该存在的。
出现在小说中的推荐,多是一种纯粹的徇私枉法现象。《型世言》中讲述:
其时还是嘉靖年间,有司都公道,分上不甚公行,不似如今一考,乡绅举人有公单,县官荐自己前列,府中同僚,一人荐上几名,两司各道,一处批上几个,又有三院批发,本府过往同年亲故,两京现任,府间要取二百名,却有四百名分上。府官先打发分上不开,如何能令孤寒吐气?
小说所叙是明代崇祯年间,作者说当时的科举弊端很多,其中着重说了推荐之弊。从县试到院试,层层官吏都有推荐,并且一人推荐几名,甚至使得推荐的名额超过了本应录取名额的一倍。《醒世恒言》中也有:“若依了今日的事势,州县考个童生,还有几十封荐书。若是举孝廉时,不知多少分上钻剌,依旧是富贵子弟钻去了,孤寒的便有曾参之孝,伯夷之廉,休想扬名显姓。”冯梦龙在小说中也提及推荐,他不但指明童试推荐很多,而且其中被推荐者多是富贵子弟,这一弊病致使孤寒才学之士无法脱颖而出。《巧联珠》中王楚兰说:“宗师回他说,此生之文,原不该考坏,因有显宦见托,不得不然。”可见在有些情况下,考官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推荐,科举考试失去了公平性,读书人也失去了得以中式的机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