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逸:作古诗词曲弃格律少用典,乃当代古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34)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清识洞彻的东坡知道,要过唐人难上难,便别开生面,以诗典凌跨古今。确乎如此,唐诗中还没有谁能在诗好的情况下,把前人事典用到东坡这样纯熟、灵便与数量巨大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说东坡诗集中了李白与杜甫两人的优点,我大体同意这个意见。但细细比较来,若论烟霞诗才,东坡似较青莲稍软;若论削字推敲,东坡似也比工部差欠。但论学殖与读书多少,东坡似乎学饱汲宏、淹通深博,更要胜李、杜一筹。
当然,苏东坡在用诗典上,集古今大才华之大成!那些用典的句子虽无争光鬻采之美,却会通适变,显得十分聪明。可以说,东坡从容按节,在此路途上是走得非常成功的。但是东坡没有想到的是,他大量用典用了大力气的诗,虽自感古今独步的精切藻密,沉深不易,但他这类诗,被历代人传诵与上口的,基本没有一首。这应是他故意卖弄显示中,历史对他理正辞严的一种报复!而相反的,被历代传诵不绝的却是他那些基本上没有用典的芬华安燕的清灵诗篇,如他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诗;如“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一诗;如“水光潋滟晴方好”一诗;如“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诗;如“自笑平生为口忙”一诗;如“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一诗;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诗等等都是。他的词用典不多,故风神玉立者,多被人口传诵!
东坡一生了彻性命,渺渺独开胸襟,当然知道被人传诵的好诗该是什么面目,他《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虽如此,他仍大量用典故,可见东坡是别有心思了。
实际上鲁迅先生误也,天下意境唐人哪里是就能用尽用完的呢?能用完,写诗岂不是成了只有疏浅芜陋的无前途的事业?其实世间万事万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需要状写的事物不仅没有写完,且还早得很呢!就是写过的事物,下笔便琳琅,从另一个侧面与多个侧面又可进行描述。加之各人用的语言风格与观察背景不同,天地鸿风懿采,还宽得很哩!不信,你就去读——最被文学史看上不眼的明、清两代人的诗,你会发现许多命意高远,文思光被的唐人未笔涉与不及的诗作。如清代中晚期贵州大诗人郑珍的诗,陈衍《石遗室诗话》称其:“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状。”就是我们说法的证明。
那么,这里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写诗该走唐诗的方向还是宋诗的方向?我认为唐诗的方向虽然更委曲尽情,吞吐风月,但唐宋诗的方向都是可取的。要注意的是,走宋诗的方向时,用谜一样的冷典、僻典的情况,应当有所收敛与控制,因为你是想你的诗能让当今的人读懂,甚至包括学贯天人际的最高级别的文化人。当然,你觉得你的诗自贮暗魂与烟霞,只望飞章动帝枢,幽远飘天国,不是让人去读的,你当然可以去写那句句都让人解谜、猜卦、测卜一样的大用僻冷典故的诗。虽如此,当今人们也不会佩服你的典用得好,一是根本无人读,二是纵读也因为当今已有专门管记忆的电脑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记多记少看得已不太重要了,最重要的应是对文化与艺术感受里那博大沉深中新的直觉、理解与洞察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