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的外来物种,活民无数(6)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同理,作为19世纪中国百姓的主要口粮之一,当马铃薯发生大面积种植灾害时,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饥荒。
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川、贵州等地夏天的雨量比往年多,耐旱耐寒的马铃薯被大面积淹坏,当地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大量饥民涌入山间,“四乡饿殍甚众”。
纵观中国历史,尽管百姓的吃饭问题在清末乃至民国时代依旧存在相当大的压力,但对于一向抱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人而言,马铃薯的育种与选种一直是扭转这种民生劣势的重头戏。
作为中国最早的农业期刊《农学报》创办者,罗振玉在1900年便主张从欧美引入优良薯种,设立种子田,“俾得繁殖,免远求之劳,而收倍蓰之利”。这为国内马铃薯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尔后,在帝国主义入侵和国人引种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马铃薯出现了白皮、黄皮、红皮、紫皮等数种耐寒品类,并在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亩产高峰。据唐启宇先生统计,单是1936年一年,全国马铃薯总产量便高达2500万斤。充足的马铃薯产量,为那个饱受战争与饥荒双重打击的年代,带去了生命的“薯光”。
延续这一传统,1939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农学家杨鸿祖,带来了他从明尼苏达大学马铃薯育种专家克伦茨那里引进的马铃薯杂交品种,打算在四川成都开展首批杂交育种试种。岂料,当年正好赶上晚疫病大暴发,杨鸿祖移种在四川的马铃薯苗几乎损失殆尽。后在苏联马铃薯育种专家的帮助下,杨鸿祖才得以引进16个在欧美种植的马铃薯野生种,继续其杂交试验。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1951年,杨鸿祖终于在18个品种的杂交种子中,发现了8个可以免疫田间晚疫病流行的品种。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马铃薯再一次在上世纪50年代的饥荒中保住了许多中国人的性命。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马铃薯出产量最大的国家。许多专家认为,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未来世界出现粮食危机时,只有马铃薯可以拯救人类。为此,中国也率先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使得这一舶来中国四百余年的农作物,与稻米、小麦、玉米共同跻身中国四大主粮之列。

四百年前的外来物种,活民无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