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奔放一点才好吃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来源:三联美食
记者 / 黑麦
实习记者 / 印柏同
最早的甜味来自鲜花与蜂蜜,是蜜糖打通了人类味蕾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常有人说,人不必食糖,因为身体并不需要。但心里的满足,是要靠糖的,这就是为什么诱人的甜品和馋人的汤圆要放在餐后,松软的点心和果子要留在茶余的原因吧。
我们时常谈起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但却不知道如何归类点心。点心也不像大菜一样,直接表达年年有余或是招财进宝的那种雍荣华贵,因此圆桌的当中,并没有点心的一席之地,它们更像是每年春节盛宴上捧月的“众星”。但是倘若没有了过年的点心,似乎便少了某种新年专属的花哨。
于年夜饭而言,点心不可“喧宾夺主”,仿佛又不可或缺,它见证着临近除夕前厨房里的油炸烹炒,直至元宵节时的最后一碗冒着热气的汤圆,默默地贯穿整个新年;它也会出现在待客的茶水果盘边,以及孩子们饿着肚子等着开饭却又耐不住诱惑的每个时刻。
这些“小玩意儿”,最直观地承载和映射了每个时代和地域人们饮食和生活的文化特色,在春节的趣谈之间,它也与我们保持着“触手可及”的距离。
图 / pixabay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有余的南方人,周作人在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里,为南北方的点心下了一句经典的注解——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南方的则是闲食。
这里的常食是指可以作为主食之用,而闲食是指当作小吃、零嘴。当然,现如今的北方点心并非全是如他所述一般,逐渐褪去碳水的色彩,而南方的有些点心早已成为闲趣饮食文化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的北京,是被“饽饽铺”统领的时代,200余个“主食干粮”(饽饽铺的蒙古语原译),是北京人关于甜味最初的记忆。金匾大字,照人眼目,考究的装潢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之感。人们走进来就会吃惊地发现,那里不设柜台和橱窗,像是只卖给懂行市的人,或是高官富商,总之从外面根本看不到点心。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