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打破“巴黎女人”迷思:被凝视、被规训和被定义的(7)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我不是巴黎女人》(Je ne suis PAS Parisienne)封面,Stock出版社。
巴黎女人是被特别凝视的对象
澎湃新闻:
这本书共有11个章节,记录了你重新融入巴黎生活的挣扎,法国不同类型女性的肖像,她们如何被大众媒体呈现,以及巴黎男人等话题,其中哪些部分对你来说最难写?
阿丽丝·菲弗:
两个章节最难写,一是涉及法国阿拉伯和黑人女性的部分。我本身并不具备少数族裔女性的生活经验,我是否有资格代表这个群体讲话?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另一个章节比较难写,是因为者涉及到我的个人经历。为了弄懂我跟“巴黎女人”之间的关系,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家庭史。
我想到外婆,她特别想成为“巴黎女人”。她是犹太人,来自贫困家庭,上世纪五十年代移民英国之前,在法国生活。二战时期,反犹主义盛行,纳粹会查看哪些是犹太人,并把他们运往集中营。这些人会通过测量女性的鼻子和耳朵做判断,外婆也接受过测量,但并未被归为犹太人之列。她被当成正统法国白人,还特别骄傲。其实,这是一种自我仇恨,可能也是当下很多女性面临的困境:得不到社会主流认可,便一味贬低自我。
外婆这段往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若没有这一插曲,我可能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两代人过后,我也在寻找自我,确定自己同“巴黎女人”的关系,但我很清楚,绝对不会像当年外婆那样。
在我看来,“巴黎女人”是巴黎的延伸,也是这个城市旅游套餐的一部分,本质上同埃菲尔铁塔和马卡龙等没什么两样。其实,在巴黎生活的女人并非不会变胖,只是作为被特别凝视的对象,她们需要格外注意体重。她们害怕变胖,害怕自己没有掌握这个城市的游戏规则,便无条件接受这些让自己恐惧的无形枷锁。她们时刻进行自我监管,心甘情愿服从这一规戒体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便指出,恐惧是实现自我管控的最有效的工具。
澎湃新闻:
那你同“巴黎女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阿丽丝·菲弗:
之前我很压抑,但现在不在乎了。是“巴黎女人”也好,不是“巴黎女人”也好,我早就超越了这个标签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住在巴黎,并能对这些社会范式说不,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很多人远未从这些束缚中挣脱出来。
澎湃新闻:
“巴黎女人”的受众群体主要存在法国之外的国家,那法国和英美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有何不同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