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被误诊、平均花费5.3年确诊罕见病诊疗困境需要被“正视”(3)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孙荣甲告诉本报记者,罕见病诊治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的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至今已接受了近40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求助,其中大约70%都在北京确诊。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的项目数据显示,诊治罕见病的前10家医院有6家在北京,2家是在上海,1家在重庆,1家在山东。
值得注意的是,确诊与治疗还存在错配。比如罕见病确诊大多在综合医院,但是后续的治疗则不一定,因为诊断和治疗不在一个部门。因此,多学科会诊(MDT)也成为罕见病重要的一种诊疗手段。
目前,为了改善罕见病患者的诊疗状况,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病痛挑战基金会等公益机构会不定期组织巡诊活动,带着对罕见病有经验的专家团队,去各地医院为医生做培训,也为地方患者义诊。
囿于孤独
除了有限的诊疗资源,罕见病患者也有社会生活的需要,他们渴望被人接纳、与人交流,更期待像普通人一样上学、就业。但是在这方面,无论是罕见病患者的家庭,还是学校、公司,均有不足之处。
一方面,有一定比例的学校、公司不愿意接收罕见病患者。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会在每年的开学季接到很多家长的求助,很多学校不愿意让这些孩子入学,导致他们享受不到义务教育。对此,有一些家长选择陪读,也有一些家长与学校签免责协议,想尽办法让孩子上学。
另一方面,罕见病患者的家人也难以下定决心让他们主动去融入社会,或者在自己的陪伴下接触社会。这其中,有对于孩子病情、身体状况的担忧,也有“面子问题”。
24岁之前,欢颜一直呆在家里,除了“办身份证”这种大事,几乎足不出户。“曾经一间屋子一个电视就是我的世界。”欢颜说,“因为骨折太频繁,学习跟不上,也没有老师辅导,上完小学我就辍学在家。平时几乎不出门,如果电视没有节目的话,我就会很抓狂,觉得这一天无聊到没法过。”
但实际上,这些患者在内心是非常渴望与人接触、交往的。子扬妈妈在济南发起了DMD的病友组织,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她说,最初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小脸都挺抑郁的,但是走的时候都笑得很阳光,恋恋不舍的。
子扬妈妈曾见过一个10岁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学习非常好,基本上在学校里都考年级前一二名,但是当他的孩子病情严重、不能行走的时候,他就不让孩子上学了。每次带着孩子从家里出去的时候要坐小三轮车,从来不敢让孩子坐着轮椅,他推着出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