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锐之」权力转移、地理距离与大国战和关系(16)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由于担忧俄国实力继续增长,预防性战争概念在德国甚嚣尘上。很多德国领导人都认为,应当趁德国相对其他国家具有军事优势时发动战争。总参谋长小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在战争委员会上指出,战争不可避免,晚打不如早打。德国外长戈特利布·冯·贾高(Gottlieb von Jagow)亦赞同此观点。为此,德国开始积极备战。与此同时,德国愈加认识到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的威胁,逐渐改变了以往对奥匈帝国对塞强硬政策的相对模糊态度,德国开始积极地支持、怂恿奥匈帝国对塞采取强硬政策,甚至威胁奥匈帝国如果其软化对塞政策,德国将削减对其支持的力度。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国决策者认识到,奥匈帝国正在丧失完全的大国地位,这使三国同盟受到削弱。奥匈帝国未来将更加无力应对塞尔维亚的威胁,因此奥匈帝国必须抓住时机清算与塞尔维亚的矛盾,德国必须给予支持。
奥匈帝国由于德国的承诺,更倾向于采取激进的对塞政策,甚至发动战争保卫其国家生存。
早在1912年11月22日,在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布拉修斯·舍穆瓦(Blasius von Schemua)访问德国总参谋部并与德皇和小毛奇会谈时,小毛奇和德皇就先后承诺,如果奥匈帝国在攻击塞尔维亚过程中受到俄国威胁,则奥匈帝国可以完全寄望于德国,在任何情况下奥匈帝国都可以绝对地相信德国的帮助。这被视为德国给奥匈帝国对塞政策开的第一张空头支票。而在萨拉热窝事件后的第七天(1914年7月5日),德国又一次开给奥匈帝国一张空头支票。德皇承诺奥匈驻德大使,无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何种强硬手段,德国都将支持。然而,奥匈帝国最高决策者尤其是匈牙利首相伊斯特万·蒂萨(István Tisza),在对塞战争上仍然有所犹疑。为此,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海因里奇·奇尔施基(Heinrich von Tschirschky)拜访了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利奥波德·
贝希托尔德(Leopold Berchtold),传达了德国对当下情势的主张:“德皇令我强调,德国十分期待针对塞尔维亚的行动,不明白奥匈为何要放弃这一打击塞尔维亚的良机……德国将视奥匈与塞尔维亚谈判为软弱行为,这将损害奥匈在三国同盟中的地位并影响德国未来的政策。”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和奥地利首相卡尔·施图尔克(Karl von Stürgkh)也担心一旦奥匈帝国采取缓和政策,德国将不复给予无条件支持。在这种压力下,德皇于1914年7月9日认可了对塞的强硬行动;7月14日,施图尔克和蒂萨等高阶官员商定了对塞最后通牒的条款及预期的交递日期(25日,后改为23日)。奇尔施基认为最后通牒的内容将几乎不可能被塞尔维亚接受,对塞战争势在必行。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