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狼爸”vs“水母育儿”:育儿观背后的伦理困境(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唐文明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
但在现代性的进程中,人们一方面看到原属于父亲的权威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西方,托克维尔注意到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在颠覆“政治专制”的同时也颠覆了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专制”,而在中国,鲁迅、吴虞等学者更是自发加入对“父子之伦”的批判当中——正因如此,父亲对教育职能的垄断不再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随着“公共”与“私人”领域被区分开来,男性更多地被前者所吸纳而将大量时间投入劳动与工作。因而在客观上无法实现主要处在家庭领域之中的教育职能。
正是在父权的退让和父亲的退场中,教育逐渐被“母职”所吸纳。也正是伴随着这一过程,“教育”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改变。在前现代的语境下,幼儿之所以应当服从于家长的教育,主要是因为“尊尊”的观念要求其承认父母(尤其是父亲)的权威;但在现代语境下,权威的绝对性已被消解,要求服从的唯一依据在于这种措施有益于幼儿本身。因此,无论是“虎妈”“水母妈妈”还是“海豚母亲”,她们的教育都必须以”这对孩子有好处“为合法性根基。
然而,这一根基本身就不够稳定和牢靠。在“何种事物有利于孩子”这一问题上,至少有两种观念在现代支配了人们的想象,而二者不仅不相重合,反而可能互相抵牾:其中之一即是桑德尔所说的“优绩主义”,在这种观念看来,“美好生活”意味着通过发挥个人的才华和努力取得“功绩”,进而攫取社会地位和财富;而另一种观念则是查尔斯·泰勒所说的“本真性”理想,“本真性”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到的做人的方式……我被号召以这种方式,而不是模仿别的任何人的方式过我的生活。”
《本真性的伦理》,查尔斯·泰勒著,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获取“功绩”意味着以一系列可以得到他人认可和赞赏的方式行动,因而其所需要契合的是一种普遍的标准,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人的目光而活”;在某些情况下,这恰恰与“本真性”的理想不相符合,反而要求人们压抑自身中那些代表了个性,却无法在他人目光中得到承认的部分。因此,无论是接受教育的幼儿,还是试图“塑造幼儿”的母亲,都不得不时常在这两种往往不可通约的善好之间择一而行,而这种没有固定答案的选择本身就令人焦虑。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