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狼爸”vs“水母育儿”:育儿观背后的伦理困境(5)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虎妈狼爸”vs“水母育儿”:育儿观背后的伦理困境


《青春变形记》剧照。
“海豚母亲”是答案还是赌注?
然而,“海豚母亲”这一答案本身仍需要进一步的检视。同样是在《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中,麦金太尔将“善”区分为三类:第一类“善”是单纯手段性的善,有助于人们完成某一行为;第二类“善”则有助于人们适应某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而最后一种“善”则是有助于在整体上帮助人们过一种符合人性的美好人生。而支撑“海豚母亲”的关键预设之一即在于,存在一系列内在品质,这种品质既有助于人们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又有助于人性的发展(而非压抑人性中的某些部分)。如若能培养这样的品质,那么“本真性”和“优绩主义”的冲突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诚然,这样的预设在一些人身上是成立的,他们既过着一种让自己的人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生活,又能成功胜任自己需要扮演的诸种社会角色。然而,这种成立在现代社会中绝非是一种“必然”,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运气及其所处的环境。
正如阿格尼丝·赫勒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极易处于“分裂”的状态之中,因为他们同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这些角色往往要求着彼此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品质。例如,大多数的工作可能会要求人们适应“合理化”背景下的工具理性思维模式,用“量化”和“可计算”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规划。但在另一些场所(如家庭)之中,人们可能又被要求具有“关怀”和“共情”的态度,而这恰恰是反工具理性的。换言之,成功地扮演某一角色往往需要“内化”这一角色所要求的品质,但此种“内化”会阻碍人们在另一些角色上的发挥。因此,必须注意到,“海豚母亲”所提倡的一系列内在品质:如希米·康所提到的“批判性思维,沟通合作,创意,利他主义……”也仅仅在一定的领域之内有效——如若希望这些品质能铺就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那么这需要一定的运气(不会遭遇可能造成严重分裂的情境),也需要幼儿所处的环境能够为这些品质的发挥提供恰当的舞台。

“虎妈狼爸”vs“水母育儿”:育儿观背后的伦理困境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