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狼爸”vs“水母育儿”:育儿观背后的伦理困境(4)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海豚育儿哲学》,希米·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而究其深层逻辑,“虎妈”和“水母妈妈”之所以令人担忧,主要是因为它们忽视了人类的“脆弱性”和“有限性”。在《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一书中,麦金太尔将“脆弱性”作为人类的重要特征之一,麦金太尔说到:“我们从最初的动物状况发展成独立的理性行动者所需要的德性,与我们面对和回应自己与他人的脆弱性和残疾所需要的德性,其实属于同一系列的德性,即依赖性的理性动物特有的德性。”换言之,幼儿从其诞生时所处的“动物状态”发展为成熟的“理性行动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始终处于脆弱且依赖于他人的状态。

“虎妈狼爸”vs“水母育儿”:育儿观背后的伦理困境


《依赖性的理性动物》,麦金太尔著,译林出版社2013年。
以此观之,“虎妈”的教育方式看似以承认幼儿的“脆弱”和“无法自主”为前提,但实际上,其“家长制”的管教方式反而使幼儿难以成长成熟,压抑了成长过程所需的一系列品质。同时,“虎妈”的教育很容易发展为“可能性的暴政”。正如艾玛·布洛克斯所回忆的,在采用“虎妈”模式期间,她“坚持让孩子参加大量的课余活动,搭乘着出租车在各个不同的场地之间飞驰……我希望看到成果,想看到奖章、证书、排行榜”。幼儿的发展仿佛具有无限的可能,而每一种可能都有助于令他们成为“更完善的自己”。因此,在这种“自我完善”的幻象之下,“虎妈”极易令幼儿背上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负担,而这恰恰与他们的脆弱状态背道而驰。
而“水母妈妈”之所以令人感到不安,则在于她们忽视了幼儿的“脆弱”和“依赖”性,在相当程度上将其视同为成熟的“理性行动者”。她们将“自主”视为最高的原则,进而信任幼儿的“兴趣”和自主选择。但对幼儿来说,前者可能仅是一种一时兴起,而后者也常常出于某种外在的刺激和流行文化的耳濡目染,而非缘于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慎思”。
概而言之,“虎妈”的教育方式遵循“后果论”原则,认为教育的手段可以通过其成果——也就是最终取得的“优绩”来得到辩护。然而,“优绩”仅仅代表外在的肯定,在追求优绩的过程中内在品质可能遭受的忽视,以及“自我完善”的陷阱则令此种教育模式备受质疑。而“水母妈妈”所尊奉的“自主”原则也往往与幼儿的具体情况不相适应。相较于它们,“海豚母亲”则更近似于“美德伦理学”和“商谈理论”的一种结合:就其看重内在品质而言,这种进路与美德伦理学相仿;而在培养品质的过程中,平等对话构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引导方式,这又与“商谈理论”若合一契,此种模式似乎可以兼顾“内在”和“外在”,也能提供一种取代“权威”的教育手段,因而被广泛看作一种比“虎妈”和“水母妈妈”更好的选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