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奋、林岗二人谈④:走出鸦片战争的阴影——为什么孔子的中庸之道胜过柏拉图的理念思维?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刘斯奋、林岗二人谈④:走出鸦片战争的阴影——为什么孔子的中庸之道胜过柏拉图的理念思维?


文/刘斯奋 林 岗
崇信西方哲学造成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歧见
林 岗:这次聊一下中庸吧。这是中国思想史的大题目,又是儒家极为核心的观念。历来对中庸的解法比较固定,没有特别大争议。“中”,朱熹说过,“无过无不及之名”——既不会过头,也没有不及。
刘斯奋:不能有不及的。
林 岗:“庸”呢,就是庸常,“不易之为庸”。“中”和“庸”结合起来,无过又无不及,并以之为不易,就成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的语境里意味着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做人的德性。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关键处在于把握事物的“度”,以烹饪为喻就是把握火候。火候未到家,菜品不熟;火候过了头,口味又违和。
以“度”而不以固定不变的准则来决定处事做人方针的取舍,我以为这是中庸思想的精华所在。大凡事物的道理,无论来自于经验的归纳还是逻辑的演绎都追求自洽。如不自洽,则不成道理。
一旦自洽,必定达到一定的抽象程度而成为原理准则。例如兵法,就是从战争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打仗法则。然而拿了这套打仗法则去实战又是另外一回事。实战是具体的,地形、兵力、武器、气象、士气等变量都影响着兵法原则的运用。如不参酌具体情形,生搬硬套兵法原则,那就成了纸上谈兵。
马谡失街亭就是把握不了兵法原则和具体战争环境两端的“度”而导致的失败。他迷信兵法,将兵法当成教条,而无视打仗环境具体因素。以中庸的观点看,他不能做到不偏不倚,不能做到在兵法与具体情形之间折中调和。
刘斯奋:战国时赵括更是纸上谈兵的典型。而《孙子兵法》就充满辩证思维,处处强调从实际出发,灵活地采取不同的对应之策,反对教条僵化的盲动行为。

刘斯奋、林岗二人谈④:走出鸦片战争的阴影——为什么孔子的中庸之道胜过柏拉图的理念思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