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奋、林岗二人谈④:走出鸦片战争的阴影——为什么孔子的中庸之道胜过柏拉图的理念思维?(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林 岗:中庸本身其实没有什么高深玄奥,但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接受“度”的思想不难,处事做人落实“度”,就十分不容易。孔子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一般人缺乏中庸的美德已经很久了。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性中的“我执”强大。由偏好、习惯、定见和信息来源共同造就成的“我执”很难自我意识到,摆脱就更加不容易。而一旦“执”起来,就难以不偏不倚了。
二是“度”的把握根本上是操作性的,要讲究经验的老到、娴熟。如同庖丁解牛,必得经历十九年,解数千牛,才能达到“刀刃若新发于硎”而“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的境界。庖丁解牛做得这么好,并不因为他理论有多高深,而是因为他经验丰富。“度”的操作性就是这样,你明其理,但就是做不到,知行不能合一。因为经验要求太高。非不欲也,是不能也。
中庸是典型的知易而行难的问题。孔夫子认为一般人普遍缺乏中庸之德,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论是不是实际上缺乏中庸之德,中庸观念具有深厚的民生民俗基础,这是确切不疑的。我在河南工作过一段时间。当地俗语说一件事办得成不成,不像粤语说“得唔得”,也不像普通话说“好不好”,他们说“中不中”。
“中”读音:zhóng。事情办好了叫“中”(zhóng)。你提个建议,对方认为可行,表示赞同,也叫“中”(zhóng)。说了个馊主意,或事情落实不了,或办砸了,就是“不中”。中原这些俗语反映出深广的中庸文化基础。那就是恰如其分的才是最好的。恰如其分其实就是“度”。
所以中庸哲学可以认为是关于“度”的哲学,或者说它把“度”提升到哲学层面来认识。人类追求驾驭自身,驾驭客观事物,驾驭自然界,不是把事情做到不留余地是好,也不是把事情做到不及是好,而是恰如其分,满足“度”的要求才是好。
“度”差一点,就会影响实践操作的后果。中庸之道告诉你分寸在那里,尺度在那里。所以它是关于“度”的哲学。“度”既是主观,又是客观;既不完全是主观,又不完全是客观。“度”是主观和客观恰如其分的相合。这里的恰如其分是人的分寸和尺度。它是一个实践性命题。
中庸命题顺便带出一个对中国古代思想观念的偏见,以为中国无高深的哲学。哲学在西方是离不了逻辑推演的,以逻辑的严密、严谨为高深。因为西哲是不追求实践性的,它在自己的概念系统里追求自身的逻辑自足。这种差异造成了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歧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