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五大问题亟须解决(一)(7)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主渠道,不能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扭转当下的尴尬局面,学校教育者尤其是校长们要自我加压,改变温水煮蛙现状,切实打好赢得学生的保卫战。
(作者为安徽省滁州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
基层回声
语文课,可以更贴近生活
刘洋
《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刊发了詹梅(《学生为什么会认为麦浪是秋景》)、张道明(《教育不能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读死书》)二位老师的文章,心中隐约存在多年的东西又一次被唤醒。九年级一个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作为四川本地人,不知道在四川盆地秋天的田野里,根本看不见他们描写的景象;他们只是觉得美就写了。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其缘由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二位老师都谈得很实际、很到位,在此不多做赘述。笔者就这一问题,想从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各科目所学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强化认知,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两位老师所反映和讨论之事,缘于学生的一次作文。通过作文,可以综合反映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以及对生活和整个世界的认知、情感思想。学生在此次写作中的表现,很明显,存在着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没能把书本与世界、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育课本意识。实实在在地讲,这不能单怨某个科目的老师,包括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都有责任。
就两文所反映的麦浪与季节问题,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在生物、地理、语文等科目中均有涉及。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具体到各地情况又有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地方实际,把书本知识与具体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才能觉得知识有意思、有趣味,而且对它产生情感。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作文是学生所学知识通过书面形式,进行的一种综合反映,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表达更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广泛运用。曾有城里的孩子错把麦苗当韭菜;因为麦苗和韭菜很像,很多孩子确实没见过,只是凭大概的印象辨识事物。在语文课堂中,一定会涉及吃,涉及叙写吃的事情的作文练习,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通过一个笑话,完全能让学生注意麦苗和韭菜的不同,强化生物课上所涉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地理课上,一定会学习到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物产的分布情况,会涉及不同季节、不同海拔的农作物分布情况,老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所有涉及与本地相关的知识,都应对学生作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农作物,认识家乡的一草一木。同时,在语文课上,将课文涉及的与地方相关联的一些知识,问一问,提醒提醒,学生就会更进一步地巩固这些内容。像四川盆地的麦子究竟生长于何时,成熟于哪个季节,教师在教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时,通过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内容”——“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在欣赏这些优美的文字同时,顺势问问学生,我们四川盆地的这个美景出现在哪个季节,收获于何时,这个简单的常识不就清楚了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