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千人阵容就不够“马勒”?(6)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戴着小丑的帽子,手拿警棍,驱使着鹅和公鸡进行美妙的表演、驴子演奏音乐。或更有甚者:穿着晚礼服,指挥着“一群训练有素的猪”,每头猪都配有木琴,表演着难度大又精彩的把戏,表现出几乎跟人差不多的聪明才智。对马勒来说,讽刺很在行,自我讽刺也很尖刻——他的第一交响曲中就有一段晦暗的、带讽刺意味的森林小动物的葬礼进行曲……
事实上,从哲学家阿多诺到普通听众,被赋予深广内涵的马勒音乐,与尼采的哲学观念、维也纳分离派艺术、世纪之交的时代精神有着密切关联的马勒音乐,与标题音乐始终若即若离。马勒的第一交响曲首演时加了《泰坦》(也称“巨人”)的标题,但后来的演出不再出现这一标题;第二交响曲的《复活》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正式标题,它来自最后乐章合唱的唱词——克洛普施托克的颂歌的篇名。第三交响曲创作初期曾酝酿《潘》或来自尼采书名的《快乐的科学》作为标题,但也被彻底放弃。
书中写到的一个细节有着令人过目不忘的画面感,是关于马勒对节目单的看法。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在慕尼黑演出后,有一位名为路德维希·席德迈尔的记者与马勒和一群马勒崇拜者在酒馆庆祝,有人说起节目单上的乐曲解说对交响曲主题的解释,引起马勒大谈“节目单无用论”以及节目单如何误导听众。说到尽兴处,马勒举起手中酒杯一饮而尽,高喊“让所有的节目单见鬼去吧!”
“让所有的节目单见鬼去吧!”但比音乐会节目单更详尽的对马勒第八交响曲的分析,却构成《马勒和1910年的世界:他的第八交响曲》一书的重要一章,即第五章“近乎不可言说:马勒第八交响曲文本与音乐”,从整部作品令人震撼的开始——管风琴爆发出的仿佛响彻天地间的降E大调和弦,到灿烂升华的曲终,其间有谱例,更有大量唱词,这些来自古拉丁赞美诗和歌德的《浮士德》的唱词,是为深入理解马勒这部音乐杰作所必需的,其作用和意义较之“千人交响曲”这一所谓标题有着本质区别。
马勒和1910年构成的复调
斯蒂芬·约翰逊的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对于马勒第八交响曲这样一部独特的音乐作品及其首演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文化事件,对于马勒这样一位敏感而多面的音乐家,成功与外在辉煌背后的阴影与复杂,正如马勒的音乐本身一样,有着复调式的揭示。马勒与妻子阿尔玛的情感与婚姻危机,他内心的焦虑,为挽救他的婚姻和他的理智所做的近乎疯狂的努力,在信仰与绝望间的摇摆、巨大的成功与内心濒临崩溃、死亡的阴影……书的叙事并不限于1910年的世界,而是直到马勒生命的最后,在他神智还清醒时希望能长眠在格林青格公墓心爱的女儿身旁,还惦念在他离开后还有谁会帮助作曲家勋伯格。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