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对白的“镜头”之美及美式政府的虚与实(4)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情截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除去法官本人立场与七君子的对立,这场示威活动的参与者自进入芝加哥起就遭到了严密的监视。芝加哥警察局、美国联邦调查局都各自派出人员接近示威者和领导团队,进行卧底。影片中,七君子之一李·维纳甚至戏言道:“有没有可能在去年夏天,在芝加哥有七个示威者带领了一万个卧底警察进行抗议?”
但事实上,不管七君子是否有罪,他们在政府的立场上就是有罪的。面对动荡的社会局势,政府亟需找到一些替罪羊来转移民众的仇恨和注意力,而七君子就是最好的选择。社会意识形态的真实性和虚幻性的内在矛盾在此时显露无余。“任何阶级在实施自己的思想统治的时候,都会有相似的路径,即首先要取得经济上的支配地位,其次,要夺取政权,再次,支配社会的精神生产,实施思想上的支配力。”一方面,意识形态确实象征着相应阶级和人们的切实利益。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总是扮演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角色。公共利益在此时看似是全社会的稳定,但实际上早已被偷换成了掌权人的利益。在国家领导人更迭的重要时期,七君子只是政治博弈的棋子。为了保证自身政权的稳定,美国政府选择将他们塑造成阴谋煽动暴乱的罪犯,不惜违反法律的程序正当性也要将这些人送进监狱。在社会心理层面,双方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产生着剧烈冲突。
朱利叶法官的一系列行为看似荒诞,却是在此意识形态下正常的反应和做法。但在七君子看来,他就是“法西斯狗”“蠢猪”和“种族主义者”。艾伦·索金通过对双方的细致刻画,抓住了冲突的重点。回观历史,现实往往比虚构更荒谬。
04
社会意识形态的“铭文”:以古鉴今
《约翰·福特的<青年林肯>》中指出,对任何个别的文本的考察,都可以在两个面向上展开:一方面要考察它和总的“历史文本”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另一方面要考察这个总的历史文本和特殊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作为涉及美国社会两大重要问题——警察暴力和种族歧视——的电影,《芝》的上映将1968年的这场审判再次带回了公众的视野。
1966年,修伊·牛顿和鲍比·西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创建了黑豹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黑人社区免受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奥克兰警察的迫害。与马丁·路德·金所提倡的非暴力原则不同,黑豹党支持武装自卫,并且断然拒绝了主流运动的非暴力方式和更激进的黑人民族主义者提出的“回到非洲”的教义。在影片中,鲍比·西尔因为在芝加哥公园的集会上发表了《释放修伊·牛顿》的演讲而被捕,和七君子一道被指控犯有阴谋和煽动暴乱罪。但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游行示威中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