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州四大书院见证文化兴盛与商贸繁荣(5)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曹思彬在《广州历代书院沿革》中指出,该书院着重于科举,因此粤东举人多在此求学深造。今天广州的应元路,亦因而得名。后科举没落,应元书院也随之衰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停办,改为广东先贤祠。
据《广东书院史话》载,在王凯泰来广州之前,广东在清代只出过庄有恭、林召棠两位状元。王凯泰认为广州山明水秀,灵气所钟,断不应只出两个状元,于是亲自在城中勘察,最后看中越秀山。“应元”,取“多出状元”之意。当时广州已有粤秀、越华、羊城三大书院和学海堂、菊坡精舍等大馆。王凯泰决定另辟蹊径,办一所专供举人肄业的书院,只收举人。《广东书院史话》称:“应元书院就是一所研究生院。”
同治十年(1871年),是应元书院开办后第一个会试之年,一下子出了九位进士,其中五人入了翰林。顺德人梁耀枢以进士廷对第一,成为广东清代第三个状元。“应元”二字果然“灵验”。
羊城书院
首次招生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督粮道蒋依创办岭南义学,院址在城南龙藏街。嘉庆八年(1803年)布政使康基田改岭南义学为羊石书院,又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府刘茂溶建于城南木牌头之珠江义学改为珠江书院。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府程含章将羊石、珠江二书院及广州义学合而为一,更名“羊城”,又更穗城书院为羊城书院外馆。请示巡抚及布政使司,得充公田700亩,变价得款,连同官绅捐款共银3万两。设立生童膏火170份,当年甄收内课生童各40名,外课生童各20名,共120名。
罗含章《羊城书院记》有说“立定规条,延清名师,实心教读。余公瞬即到院教诸生以修身立品,实济时用之学,升降有等,劝惩有序,庶几收实效焉。”
道光元年(1821年)第一次招生便有两千多人应考,录取不到四十人,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二,可见其抢手程度。后来羊城书院聘请曹雨村任学长,学者日众。曹雨村是南海曹边村人,中举后不出仕,从事教学著述,著有《木笔花馆诗钞》《易学史镜》等书。
羊城书院的首任山长是谢兰生,张维屏为监院。谢兰生是广东文化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诗文书画和学术都有极高造诣。他是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父年老,请假归不再应考候职。父死后,连续主持广州粤秀、越华、端溪书院讲席,后任羊城书院山长。曾受两广总督阮元延聘,重修《广东通志》任总纂。
(广州日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