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丨李浈刘军瑞:“一地多尺”现象和用尺习俗(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因而弄清乡尺体系的区划和细微区别,对研究乡土建筑的区划和谱系有重要借鉴和参照作用。
1 营造尺基准尺长的获取
以往研究成果表明,传统营造尺在早期与官尺无明显分异,应是合二为一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人体尺度”为法,常以身体的手、足等部分为参照;第二阶段是“实物度量”,以日常用具如“几、筵、席”等作为参照;第三阶段以音律和累黍等方法相校定长,相对更为严谨、准确。这三个阶段代表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制作精度,并不能截然分界,后世甚至今日也往往会有以前用尺习惯的遗存。
官尺体系,经过吴承洛、邱光明等先生的努力已经基本明晰;乡尺体系的研究,由于我国幅员广阔,乡尺的使用若明若暗,经学界其他学者和课题组同仁多年积累虽然有些新的突破,但整体上看仍有较大空白。特别是近年来的乡土建筑调查中,我们总有新的发现,并不断完善、修正甚至否定前面的某些学术观点。特别是纳入全国性“尺系”认知的视野后,获取当地营造尺基准尺长,便成为调查中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之一。概括来讲,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物测量
调查中发现,营造尺实物有五寸尺、八寸尺、一尺、二尺杆、三尺杆、四尺杆、五尺杆、六尺杆、丈杆等多种类型。通过直接度量后,1 营造尺尺长可换算获得。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固城乡东郭村瓦匠李长根所用五尺,实测1600毫米,换算得:1营造尺=1600毫米÷5=320毫米。在实际调查中,要注意避免将营造尺与裁衣尺、量地尺混淆,它们时同时异。辨别的方式是向当地老匠师请教,同时结合匠师口述的营造尺法和建筑实物测绘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若各类史料相互支持,则可以表明该营造尺存在并曾被使用过。
传统建筑的测绘中,也能发现一些规律。如果“整数制”控制开间、进深和柱高等尺度,通过数据的分析往往能够得出可能的尺长。当然,这也要考虑到木构件因年代久远产生的收缩变形,木材本身长期受力产生的变形和损毁,以及如果存在侧脚、收分等做法时,柱子或墙体底部和顶部尺寸的不同。
2.口诀换算
米制在中华民国年间全国推行后,由于政府大力推行倡导,加上以毫米为单位的钢尺具有更精确且易携带的特点,因此在各地渐为流行。各地匠师大都能熟练说出本地传统营造尺和米尺的换算口诀,而通过口诀可以计算营造尺尺长。例如浙尺的口诀为“一米合三尺六”,则1000毫米÷3.6=277.8毫米,即1 浙尺27.8厘米(取整则是28厘米)。又如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洋门乡上街村木匠刘仁增先生口述换算口诀:“一老尺等于一市尺再加一公分。”即1营造尺=33.3厘米 1厘米=34.3厘米。而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岚峪村石匠赵道海先生换算口诀是“一米零六等于二土山尺”,即1土山尺=106厘米÷2=53厘米,等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