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回顾丨江南的方言(18)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上海人对新华字典的贡献也很大,比如说沙发、幽默这些词都是上海人用了以后,被全国人民吸纳,通过报刊杂志传播到全国,最后收录到新华字典中。
上海话除了我刚才说的市区话,其实还有郊区话。我曾经做上海话比赛评委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有一个奉贤小朋友用奉贤方言讲了一段话,故事表达得也很好,很精彩,评委犯难了,说他说的不是上海话,怎么评。我说这是我们组委会的问题,不能说奉贤方言不是上海话,容易引起语言歧视。上海行政地域范围之内的全部是上海,只不过他是带有这个地区的口音,我说要么给他一个特别奖,以后我们在进行上海话比赛的时候,应该表明我们讲上海话比赛是特指老城厢的上海话,这样就解释清楚了。说到这里,我发散性地想到,因为我一直和这些选手们接触,有些小朋友讲的话也很滑稽。用上海话演绎唐诗,“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小朋友说“我是长豇豆”。这也不能怪小朋友,是教他们的家长或者老师有问题,不知道唐诗应该用“文读”的方法来演绎。崇明方言在隧桥造好之前,这个地方的交通不是很发达,相对来说比较闭塞。
有几句话也比较像英文。崇明人去酒吧碰到开洋酒xo。崇明人一问价格,觉得很贵,叫他不要开,就说“奥开”。人家误听为“ok”,就开了;嘉定话听上去文绉绉,“格朗”(这里),“盎好?”(好了没?)。用字也可以简单,一个字可以表达很多意思,比如说两个人敬酒就说“夯”。看到一件中意的东西要不要买,一个字“夯”也解决问题;南汇话说起来嗲声嗲气,讲话常用倒装句,像英文一样,“转弯”叫“弯转”,“蹄髈”叫“髈蹄”。
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在这座国际大都市里交融,显现出最生动、最鲜活的人间烟火。每一个地方来的人,都自带一种文化、一种腔调和一种习俗,把这座城市的格调搞得五花八门,精彩十足,这就是我们熟悉、为之骄傲的上海。
只有让各地方言口口相传,记住乡音、记住乡愁,才能延续所在城市的文化积淀,找到认可这个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保持人们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
今天就说到这里,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撰文|陶寰、钱程
编辑|冯羽
审核|朱诚、蔡敏
上观号作者:上海博物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