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网络的门槛: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扩散(10)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第三节
理论是一棵树
综上,本章简要回顾了一些扩散研究的中层理论,并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议程。在此基础上,勾连新的概念、在概念之间搭建新的逻辑线索有助于在下一章搭建本书的理论框架。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需要讨论,即如何认识现有的理论?
理论是逻辑的组合。存在三个关于理论的比喻(Griffin,2009)。首先,理论是一个渔网,可以帮助人们看清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帮助研究者“打捞”现实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其次,理论是一个透镜,可以帮助人们超越个人的能力,看到遥远的地方或者微小的细节。最后,理论是一张地图,可以让人们知道现在站在哪里、前进的方向以及要同什么理论或学派对话。
就单个研究而言,可以将理论建构的过程看作一个沙漏。既然是沙漏,自然存在一个既定的时间箭头:按照文字流动的顺序可以将一篇论文按照“学术八股文”的写法分为引言、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结论与讨论五个部分。
笔者认为理论是一棵树。理论之树根植于现实生活深厚的土壤当中;理论之树的根系代表了构建理论的核心逻辑脉络或传统;对于一棵树而言,最关键的部分当然是自己的树干,它代表了理论的核心框架,将理论脉络与论据、论证、核心观点等部分联系起来;树枝代表了理论的操作化假设,它从理论之树的躯干上延伸出来,连接着树叶和果实;树叶代表了论证,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理论假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阳光和空气是论据,它们可以支撑作为论证的树叶;最后,一个理论之树应该结出丰硕的果实,也就是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论解释。
这种理解的精彩之处在于唤醒沉醉于理论迷雾中的人。因为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是参天大树,还有很多是灌木、藤蔓,甚至是小草。作为一棵树,自然存在一个生长的生命周期。必然可能会面临走向死亡和被替代的结果。然而,仰赖大树生存的人可能并不甘心看到这一结果(Ajzen,2015;Sniehotta et al.,2014)。
将理论看作一棵树并不仅仅是一个比喻。如果去看论文之间的引用网络,就会发现树状的结构。例如,Wu等(2019)在研究团队规模与颠覆性创新之间的关系时,主要依据引文网络的结构来识别论文的颠覆性创新程度。如果一篇论文可以遮蔽前人的光芒,也就是说后来的文章都引用它而不是更早的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就具有更强的颠覆性创新的能力,就像是日食一样;如果一篇文章无法遮蔽前人的光芒,那么这篇文章就主要是发展型研究。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引用网络可视化为一棵树。之前的研究构成树的根系;颠覆性创新的论文可以生长出树的主干;后来的论文构成树的枝叶。如果后来的论文跳过某论文直接去引用更早的论文,那么树的根系就会异常茂盛,而树干就会相对弱小。一个典型的案例是Watson和Crick 1953年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Watson and Crick,1953)。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