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东方主义与地理建构中的亚洲与中亚(5)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1719年,彼得大帝建立俄国官方制图局。1730年代,沙皇的地理顾问才将这一条线向东划至乌拉尔山区。乌拉尔河至里海最后才约定俗成被视为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在这个划分中,具有重要意识形态意义,西伯利亚被亚洲化,成了彼得大帝转向西方寻求认同,也就是在国家机构、统治意识形态领域及精英文化细化下的“欧陆”俄国的殖民储备空间。这结合了从西方知识体系中借用而来的“大鞑靼”概念。【(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著,刘兴华译:《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2016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第44页。】欧洲地理学家所指的“大鞑靼”,是亚洲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俄)彼·彼·谢苗诺夫著,李步月译:《天山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页。】“作为一种人为的地理区划,古希腊人最早使用亚洲一词,原意指太阳升起的东方(the east,Orient),当时主要指波斯帝国。
18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欧诸国的全球殖民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地理学发展,构建出‘欧洲文明’与‘落后’非欧洲的地理学,因而欧洲与亚洲的‘界限’也逐渐被固定化: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作为欧洲与亚洲分隔的想象界线,自此成为人们区划欧亚两洲的公式。”【张锡模:《圣战与文明》,三联书店,2014年,第115页。】欧洲列强在欧亚腹地探险的过程,就是化“鞑靼利亚”为可识别的现代地理的过程。【英国学者约·弗·巴雷利在1919年完成《俄国·蒙古·中国》一书中以相当详尽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鞑靼利亚的地图的变迁过程,如引用了詹金森1562年的鞑靼地图、亚·奥特利乌1570年的鞑靼地图、约·艾恩森1657年的鞑靼地图、戈都诺夫1667年地图、北亚民族志地图(1673年)、施莱辛地图(1693年)等多幅地图,对“鞑靼地图”如何转变为现代地图进行了讨论。
参看氏著《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一册·地理部分,吴持哲、吴有刚译,胡钟达校,据伦敦麦克米伦有限公司1919年版本译出,商务印书馆,1981年。】
一方面,18世纪开始,地理学家菲利普·布亚赫(Philippe Buache)发展出一种地形学的描述方法,主要用于归纳山脉特征与河川网络。地理学家发现构成亚洲中央的不是无尽的草原,而是不适合人居住的沙漠、盐湖及寒冷的高原。亚洲的中央有一座河流遍布的高原(青藏高原与帕米尔高原或“高地亚洲”——世界屋脊),亚洲的大型山脉从这里扩散开来,主要河流也源自其边缘。这个贫瘠的地区确实大河文化的自然源头,这种空间观产生了一种新的北亚、中亚及南亚的自然划分。原先统一的“鞑靼地区”被分割为中亚及北亚、南亚,西伯利亚在地理上分割出去。【(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著,刘兴华译:《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2016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第337页。】另一方面,广袤无垠的鞑靼地区有了更为细腻的面貌,中央高原的知识逐步被欧洲学者接受,巨大的喜马拉雅山及兴都库什山脉作为世界屋脊开始作为亚洲的一个地理标志受到了关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