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星如:人工智能艺术,最好讲也最难讲的故事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文 / 龙星如(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
虽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和技术语言受到艺术创作者的关注只有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但这一现象实际上可以溯源到伴随计算机技术兴起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批实践。在20世纪,“信息”被香农等科学家变成可量化与计算的对象,通讯工程、大众传播和个人计算机等领域背后的系统思维也触及到传统上更仰赖感官的艺术领域。
197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由策展人麦克夏因(Kynanston Mcshine)以“信息”为题,组织展出了有关艺术与通信的作品。自那时起,一批“写代码的艺术家”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和今天活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艺术家一样,以海量图像、文本等媒介素材为工作对象,用既有或自主开发的算法进行艺术语言的转换与呈现,并一定程度上跳出来反观技术工具本身的局限。

龙星如:人工智能艺术,最好讲也最难讲的故事


杰克·艾维斯,CUSP(2019),有声影像。今日美术馆供图
在人工智能与艺术交叉的领域,近年来广为传播的案例是佳士得纽约2018年拍出的《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这一事件也给许多人留下了“人工智能 艺术”等于“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画画”的印象。事实上,今天活跃在AI领域的艺术创作远不止于此。历史悠久的媒体艺术节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在2017年直接以“人工智能”作为年度命题,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中心(ZKM)2019年举办了名为“开放代码”(Open Codes)的展览,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Centre)也推出了名为“AI:不只是人类”(AI:More Than Human)的年度大展。2019年夏天,笔者策划了两个关于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展览:“撒谎的索菲亚与嘲讽的艾莉克莎”与“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试图延展开这一领域的创作光谱,触摸这个“最好讲也最难讲的故事”。
“机器人间”的策展概念,是“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之父”马克·维瑟(Mark Weiser)预言的回响:“最为深远的技术是消隐的。它们被编织进日常生活的罗网之中,不再可见。”轰隆作响的数据中心矗立在人烟稀少之地,光缆只在无人海岸悄然登陆,从不打扰。“机器人间”是一场集体性的似曾相识(编者注:deja vu,也是此次展览的外文标题的一部分)。近年来“开机”的类人机器人们(从“索菲亚”到谷歌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渴望成为古代剧场里“机械生神”(deus ex machina)的近世倒影,今天化为柔软的、消隐的、会帮你关灯的智能助手,仿佛幽暗遥远的时代里混迹人间的神怪。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