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国语运动如何改变现代中国?(18)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做历史的人,对于语言没有兴趣,对于怎样运用语言没有训练,这个历史是没办法做的。语言对我们的重要性,不光是我们怎么把自己的研究心得给描述出来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接触到的史料基本都是文字性的史料,当然,也有图像什么之类的,现在还有了口述史料,但是大家利用最多的还是文献,是文章。广义的文章,一个数据表格也是一篇文章,因为它要表达它的观点。如果我们对于文章没有体会,缺乏敏感的话,怎样去处理它们呢?我们做历史,不是从史料里提取了一些直接的“信息”就了事了,还有很多未曾明言的信息。这些信息怎么展开,要透过它的文脉体现出来。你只有进入到文脉里面,就像我们在河里游泳一样,要顺着这个水势(文势)来,才能更好地把史料里面包含的内容一层一层的揭示出来。
如果做历史的人对此无感,那只能是粗放的提取对自己有用的,而且常常把文脉给割裂开来——我只要这一块,我把它砍下来,安到文章里去,我觉得这是破坏文化。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做历史的人来说,这方面的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不是一定要文章写得好。义理、考据、辞章兼得,当然这是最好的,可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首先也是要有一个“文”的训练。比如缪钺先生,很多人就说他文章写得好,没错,他文章是写得好,那是因为他对文章有感受,有训练,所以他敢做文史结合、诗史结合,这是一个训练和修养的问题。
所以我也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学历史的同学,要有文的意识和语言的意识。我在川大总是说,学历史的同学应该读一点文学作品。有同学误解了,以为我的意思是要把文学作品当史料来用,所以有同学说:你自己就不怎么用。那是误解,文学作品当然是可以当作史料的,我在这本书的结论里,用了一篇萧乾的小说,当作分析对象。可是我所说的“文的意识”,最重要的不在这里,不是史料的种类的层面,而是在史料的理解的层面。我们无论如何不可能抛开史料去想历史,因此,有意识地从“文”的角度去思考史料,对同一段历史,我们的认识也会更深。这个可能就是文史结合吧。所以文史结合还真不一定是说,我们要做一个中文系的人做的题目,不是这样。
谭徐锋:这里面有一个本质性问题,我们很多的训练,作文的训练、写作的训练,到高中就截止了,到我们的大学很少专门去读。其实读自己感兴趣的小说,也不是去写作的,只是一种所谓的文学修养,或者类似的闲着无聊看看书而已。真的是要训练自己写好文章,应该到你大学时代,大一的时候,你开始挣脱高考的束缚站起来的时候,你去选择你比较喜欢的文章,或者选择学者,或者作者,开始模仿,开始锻炼的时候。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