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国语运动如何改变现代中国?(16)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他已经先判决了中国传统的死亡,而且在这个基础上面说所有对中国传统表现出来的温情,都是一种传统主义的扭曲,这就没道理了。
而且我很喜欢这本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未来感。如果我们未来要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它必然还是接续着我们身上背负的那么多历史在往前走,它不会是完全恢复到传统文化中去,但是也不可能完全割断传统,说我们从此就没有包袱了,就可以轻装前行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它应该是一种生长中的传统,或者说一种生长中的文化。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对于我们当下的启发。就像东杰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写的,现代汉语何去何从,我看了真的挺感动的。我们在抱怨现代汉语没有一个经典文本,现代英语的经典可以说是圣经,现代德语的经典可以说是浮士德,现代汉语的经典是什么?可以说是鲁迅吗?但鲁迅现在都从课本中被删除了很多篇。我们现在还能找谁的文章来做现代汉语的一个范文呢?或者说未来可以往何处去呢?这种焦虑大家都有,但是这种焦虑确实只有在生活当中才能解决。
我们自己要努力去说更好的汉语,写更好的文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去解决这样的焦虑。
王东杰:我觉得症状是一回事,病因是另外一回事。在上个世纪初语言转型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观察到汉语有这样那样的症状,不光是激进的,即使我们历来认为比较保守的人士,至少不是那么激进和前卫的,像陈寅恪、吴宓、缪钺他们,也观察到汉语本身有它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它不够严密,逻辑性不是很强,等等。但是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差别,在于你认为这些是可以弥补的缺点还是一个本质性的缺陷?这也可以延伸到整个中国文化传统。
我觉得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当作有机的、可分的,可能就会对它的转型有更多的信心。所谓“有机的”就是说它的各个成分,彼此之间是有关联的,有呼应的,可是它还是可以分开的,哪些部分更有生命力,哪些部分需要我们做调整,哪些部分很可能要放弃?这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如果它完全不可分,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部放弃,那它可能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了。从历史上看也不是这样。中国文化一直在变动,可是变来变去,有一些东西还是在核心上保存下来,这是有生机的部分。我觉得大家在实际生活中,其实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传统的,否则我们很难生活下去。可是有些人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都很极端,倾向于采用一种整体论式的态度。这个需要我们认真分辨,确定其具体所指。比如徐锋刚才讲的例子,毛泽东认可中医,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些层面,他又很坚定地反对,不好说他是不是“反传统”,要看是哪一种传统、传统的哪些成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