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杜学文)(1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杜学文)


“中华文明”从狭义的层面讲,是指中华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吸纳融合其他非华夏文化形成的文明形态。其基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方法论均以“华夏文明”为主干,同时,又不断地对其他地区、族群的文化进行吸纳、融合、转化,蜕变为包含了中华各文化的文明形态。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吸纳了草原族群“胡服”的着装样式,让华夏之地的人民穿上了裤子,即裳。同时还改变了车兵军制,转为骑兵军制。赵武灵王本人为赵国国君,是华夏之人。胡服与骑射本来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产物,却由于赵武灵王的努力,被吸纳转化为华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我们从狭义的角度来讨论中华文明的时候,是指由华夏之地形成的原生文明——华夏文明升华转化而形成的文明形态。正是由于华夏文明具有这种接受新质、融合异质并转化为自身文化的能力,这一文明才能够适应时势之变化,保持生命之活力,经受住各种各样的挑战而不衰。
“华夏”,“中华”,“中国”,这三个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所指是一致的,它们可以互文通用。但往往又是有区别的。特别是中华与中国,均强调“中”。可见“中”的意义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中”呢?要讨论“中”的含义,也必须回到历史之中。
华夏文明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的文明。在华夏之地出现了最早的粟作农业。这也是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亲尝百草、教民稼穑,开创中国早期种植农业的地区。农耕生产是一种综合性要求极高的生产方式。它不仅要求从事耕作的人掌握相关的耕作技术,还要求人们掌握土地的质量、水分的多寡、气候的变化、种子的选用等。或者说,人们仅仅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耕作技术还不可能得到理想的收获,还必须掌握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天象。不是天气热的时候就可以耕作,必须是春天到来立春之后才可以。也并不是下雨就一定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好处。在农作物果实灌浆之后,就更需要阳光照晒。凡此种种,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对如何把握天的运行规律,天如何才能满足人的劳动生产需要产生了超越现实的神秘心理。人们认为只有得到天的护佑恩泽,体现天的意图德性,才能有好的收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