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道明谈契诃夫:他生活在19世纪,思想属于20、21世纪(20)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契诃夫最讨厌有人说他是“悲观主义者”。作家蒲宁在回忆录里记录了契诃夫的一席话:“我算什么‘忧郁’的人?我算什么‘冷血’的人?批评家们都是这样称呼我的,我算什么‘悲观主义者’?要知道在我自己的作品中,我最喜爱的短篇小说就是《大学生》。”
于是,一个篇幅相当短小的短篇小说《大学生》(1894)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这个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两个目不识丁的村妇听一位神学院的大学生伊凡讲《圣经》故事,她们听了一千九百年前耶稣受难的遭遇流下了眼泪。这好像是个无关宏旨的生活即景,但契诃夫却把这看成是人类的连绵不断的精神传承的证明。因此他让这个原本精神有些抑郁的大学生,在见到了她们的眼泪之后,受到了启发与鼓舞,产生了“青春的感觉”,因为他由此想到“过去与现代是由一连串连绵不断、由此及彼的事件联系起来的……”,过去曾经“指导过人类生活的真与美,直到今天还在连续不断地指引着人类生活”。
这是契诃夫的乐观主义。
《大学生》的主人公是神学院的大学生伊凡,《主教》(1902)的主人公则是个年轻主教彼得。契诃夫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但他晚年的两个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小说的主人公却都是宗教界人士。有研究者认为这也许涉及到契诃夫的童年记忆,那时他常常跟着父亲去教堂唱圣歌。《主教》一开头就写了一场有圣歌合唱的晚祷仪式。
主教彼得是个宗教界的杰出人才,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就担任修士大司祭了。但他身体不好,终于不起。小说最后就写到了他的死亡,但契诃夫把这个死亡赋予了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呢,已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什么也不明白了,只觉得自己好像成了一个普通的、平常的人,在田野上兴高采烈而且很快地走着,手里的拐杖敲打着地面,头顶上是广阔的天空,阳光普照,他现在自由了,像鸟一样爱到哪儿去就可以到哪儿去了!”
而主教去世之后的第二天是复活节。“城里有四十二座教堂和六个修道院,洪亮欢畅的钟声从早到晚在城市上空响个不停,激荡着春天的空气,鸟雀齐鸣,太阳灿烂地照耀。”
《主教》以前并不十分受人重视,后来才逐渐被人认识到它的价值。这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确可以从这篇小说中体察到契诃夫本人的人生体验。契诃夫写完《主教》两年就与世长辞了。可以想见,契诃夫在《主教》中写下的对于死亡的非常达观甚至可以说是潇洒的文字,也可以视为契诃夫的“自祭文”。我们知道,契诃夫是喝了一杯香槟酒之后安详地停止呼吸的,他夫人形容说“像婴儿一样地睡着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