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彝海结盟的方法论意义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5月21日,“长征文化论坛暨第三届彝海学术峰会”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召开,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彝海结盟的方法论意义》的发言,全文如下:

李后强:彝海结盟的方法论意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
每次到冕宁都有新感悟和新收获。这里是“红军万里长征”首提地,红色资源丰厚;这里是党的早期民族政策发祥地,民族团结和睦进步;这里是高阳(颛顼)文化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深厚;这里是嫦娥奔月神话的原产地,美丽爱情故事很多;这里是中国卫星发射基地,被誉为“北斗母港”;这里是中国契约精神的体现地,应该打造诚信教育基地和建设全国诚信教育博物馆;这里是中华民族结盟的创新地,应该举办“结盟节”和开发系列结盟产品;这里是攀西北大门,凉山第一城,“见面礼”精彩纷呈。冕宁有许多个中国第一,但知道的人不多。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冕宁。我们在2019年曾经提出,把彝海建成“六海”,就是“红海”(革命)、“文海”(文化)、“碧海”(生态)、“情海”(友谊)、“云海”(科技)和“银海”(产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取得了实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该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935年5月22日,红军长征过冕宁,刘伯承与果基小叶丹在彝海湖畔边歃血为盟,小叶丹派人为红军带路,红军后续部队和中央机关也沿着这条结盟之路迅速顺利通过彝区,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凉山,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为以后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次次绝处逢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中将统一战线理论在民族地区运用的巨大成功,这一政策不仅为红军后来北渡大渡河赢得了的宝贵时间,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它创造性的展示了红军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方法论智慧,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大胜利,对我们今天发展好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壹  红军长征到凉山后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奠定彝海结盟的理论基础
红军长征前,党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主张,带有较强的苏联痕迹,且尚未将处理各民族关系纳入革命斗争的主要议程。中央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①]境内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党的民族理论不断发展,为“彝海结盟”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