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青年流行“上延安”(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1939年3月,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向全国青年团体提议,每年的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延安青年的倡议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认可,遂将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不久,国民党就后悔了,他们看到全国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学习五四精神,都跑到延安去了——这样的节日“很危险”。后来,国民党政府将青年节由5月4日改为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黄花岗烈士殉难纪念日)。
“同志们,今天我们很快乐!”
——知识青年在延安受到礼遇与器重
在列强横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中国,中共中央苦心经营着陕北这片土地。毛泽东说,陕甘宁边区一定“要做得比全国都好,不但成为抗战的堡垒,而且要成为模范的抗战堡垒”,“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化”。“边区的作用,就在做出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使他们懂得这种制度是最于抗日救国有利的,是抗日救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就是边区在全国的意义与作用。”
在贫瘠的陕甘宁边区,在延安的山沟沟里,中国共产党办起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军事学院、马列学院等20余所窑洞大学,安排知识分子,招收青年学生。把一大群知识分子“养”起来,足见共产党人的深谋远虑与宽阔胸怀。
1938年年底,刚到延安的作家陈荒煤被安排在鲁迅艺术学院。除夕,革命同志一起过年,一起唱歌。他看见毛泽东站起来,欢喜亲切地说:“同志们,今天我们很快乐!”陈荒煤的泪水一下子就止不住了。他说:“到了延安,我觉得我这个25岁的小老头恢复了青春。蔚蓝色的天空,到处飞扬着红旗、《国际歌》声,处处听到亲切的‘同志’称呼;不论是首长或将领、学生或士兵,都是一身灰色军装,似乎是总有人日夜不停地歌唱……一切的一切,我都感到亲切而又陌生,我经常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声“同志”,一片新天。在延安,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儿童团员,或荷锄种田,或背枪打仗,或读书学习……都是同志与同志、赤子与赤子的关系。
延安的生活异常艰苦。住的是窑洞,小米饭有时也吃不饱。许多同志的被褥被知识分子戏称为“甲由申”:甲——盖住了上半身,露出下半身;由——盖住下半身,露出上半身;申——盖住中间的肚子,上面下面都露出来。漫长的冬季几乎没有地方洗澡,身上生了虱子,革命者称之为“革命虫”“抗战虫”。生活尽管艰苦,但延安有灿烂明天的最可信的音讯。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