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冬青:命题乃高度凝缩的写作(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探讨都是从一个假设开始的。几何学中,我们可以在假设的条件下进行推导,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假设”,用文学语言来表述就是“虚构”,文学作品的虚构就是一种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展开积极想象,进行“构虚”。假设有一块石头突然间崩裂开,跳出一只猴子,会如何,这就是《西游记》;假如有一块石头本来应该补到天上,却被扔掉了,一块“天才”被扔到了人间,会如何,这就是《红楼梦》;假如有一块石头,镇压住了洞穴中的妖魔鬼怪,把这块石头搬开,会如何,这就是《水浒传》。这些不都是假设吗?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会怎样?有个产品的广告是:假如没有联想,世界将会变得怎样?我想,假如没有“假如”,人类就不复存在——人类最根本的一个能力不就是提出“假如”的能力吗?所以这个题目非常精彩,它提出了一种不可能的情况,让我们论证假如这种“不可能”成为“可能”之后会怎样。
这样作文就有推导,就能够由此构造情节,由此进行推理,就可以让考生充分发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
第三,命题要有审美性。这常常是所有命题者考虑最多的问题,也就是题面呈现的美感。有些命题人觉得题目看起来美就行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例如江苏第一次独立命题时的题目为“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题面很精彩,但很多考生都觉得难。这就是过分追求题面的优美,容易使考生无从下笔。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它是“A与B”的这种形式,我们现在很多作文题也喜欢使用这种形式,例如“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等。这种形式很难写,很容易滑入庸俗辩证法的泥淖,写成“既……又……”这种庸俗辩证法的形式: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山的沉稳”,又要有“水的灵动”……
因此,命题中应当隐含着的是“因果联系”,而不是一种矛盾关系或所谓“辩证关系”,防止学生陷入庸俗辩证法的泥淖。命题时,应当对“因果关系”设想多种可能的思路,显示出命题相当充分的开放度,从而也具有了颇为丰富复杂的蕴涵,具有信度和区分度。
另外,很多用文学手法命名的题目也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文学语言都是蕴藉的,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味,表面意思与内在意思具有一定差别。例如“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这个题目,前面有一个提示语,说山虽然沉稳,看起来不变,但四季五颜六色,这就把学生搞晕了,感觉到无法下笔。有些作文题目的题面很糟糕,比如“凤头、猪肚、豹尾”,这就成了一个怪物了。因此题目的美感很难追求。一个好的作文题,最重要的就是有科学性,其次是激发性,最后才是题面美不美。而我们大多数人判断作文题的时候,首先就是看它美不美,而很多看起来很美的作文题其实很糟糕。我们中国人的这种经验思维没有做概念分析的习惯,命出的作文题经不起概念的推敲,当它用比喻或者其他一些文学手法的时候,由于文学手法带来的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巨大差别,往往使学生在审题的时候陷入困境。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