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冬青:命题乃高度凝缩的写作(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所以说,作文题应该具有科学性,要符合写作规律。我国古人十分聪慧,创制了极有规律的八股文:破题、起讲、一比、二比、三比……这样一股一股下去,最后回到开头的结论。英文写作的要求也是如此,20世纪早期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有名著曰《风格的要素》,被誉为“英文写作的圣经”。该书先教授一个词怎么用,一句话怎么写,再指导如何写好一段话,如何写好几段话,如何写好一篇话……就这样一步一步教下来,写作成了有步骤可循、有标准可衡量的事情。我们的高考作文仅仅八百字,很多学生高考作文分数不高,就是因为许多老师让学生写议论文,第一段抠一下题意,第二段写个论点,然后举个例子,第三段同样写个论点举个例子,第四段再写个论点举个例子,三个例子一举便占去了五六百字,再加上开头与结尾,便差不多完成了整个篇幅。然而论述文首先应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下面所立的三个观点与总观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如果我们举那么多例子,还能有足够的时间与篇幅来进行论证吗?
所以这样写出来的议论文就很糟糕了。这跟题目也有关系。假如一个题目没有能让学生展开的余地,无法进行叙述,无法进行议论,这样的题目同样是失败的。
那么,什么样的题目难以展开呢?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个作文题叫“好奇心”,就很难展开。“好奇”,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为何在“好奇”之后还要加一“心”字呢?推究起来,“好奇心”之“心”,乃“心态”“心性”之意也。所以,写“好奇心”,严格说来,侧重于一种心态、一种心理特征。“好奇”不等于“好奇心”。所谓“奇”,常与陌生、新颖、怪异、未知、神秘等相连,是认知主体有感于事物呈现出来的感性特征。“好奇”是对事物感性特征的兴趣,是专注、关切、探索、认识、研究的开始阶段,是形成复杂、深入、系统精神活动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而,是一切探索的由头,是最初的、最浅层、最表面的感性的引发。停留在这种浅表层面的心态叫做“好奇心”。“好奇心”缺乏深度,因此人们常常加上“浅薄的”来形容。只有过了“好奇”阶段,进入专注,进入分析、综合、推理等较为深入的精神活动,才能够进入认识过程的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
“奇”字,正说明对象尚处于陌生、无法或难以了解的阶段,因而只是一种认识可能性的触发——最常见的是好“奇”之后见到的是平“常”。“奇”不“奇”,“奇”在何处,“奇”之为“奇”,“奇”之为“常”等等,则均须在一种诱惑性、惊讶性、吸引性所生的“好”之后才能产生的。“好奇”所“好”的“奇”,指的是对象显现出来的特征。“好奇”总是有对象的。“好奇心”的对象则不大同, 可以说,以“好奇心”对待事物,所以,“好奇心”这个题目就存在着“不及物”的问题。“好奇”有对象,在对“对象”好奇之后,就进入了“探索”,这时就不再是“好奇”的浅表层次了。认知活动需进入逻辑思维,审美活动需进入“移情”“共鸣”“理解”等。道德修养则基本上与“好奇”无关,只能说对道德之 “做”表现“好奇”而不能对道德之“是”表现“好奇”。总之,写“好奇”必然要写到其对象,一旦写到对象,写对象之“奇”,就已不是写主体之“好”、 之“好奇心”,而是写客体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