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里的哲学:为什么废墟会吸引我们?(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这些废墟更新了花园的符号语言,在缺乏功能性的表面下,却也成了一种实现创造性想象的手段,成了感性的催化剂,还涵盖了讽刺性的解读。这说的其实就是现代美德殿——一座位于斯托公园极乐世界(Elysian Fields)的哥特式建筑。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样,肯特是故意不完成这座建筑的,或是就把它做成了“废墟”。也许这种不敬和讽刺来自于如画传统形式中呈现出来的戏剧遗产。我们只需知道一点,那就是花园中的石窟、碎石、偏僻的庙宇以及其他装饰建筑,是如何成为真正的布景元素,并拥有了不同表现形式的。例如,这种布景的方法在肯特的创作中非常明显。我们不要忘记,他曾在意大利和英国的剧院里工作,大概是将一种艺术形式中的策略和资源,转移到了另一种艺术形式上。有时,这种戏剧性表达甚至会达到一种极端的地步,让建筑变成简单的舞台布景更换,比如巴斯的桑德森·
米勒(Sanderson Millar)堡垒仅剩下的外墙,伦敦肯伍德(Kenwood)公园中无法穿行的道具桥,或是“眼睛捕手”(eye-catcher)——肯特在鲁沙姆(Rousham)公园中设计的一种装饰性建筑。顾名思义,建它就是为了吸引游客的目光,让人大开眼界。事实上,英国的公园里,有很多剧院和圆形剧场。最后,按照不同场景进行安排的风景式花园本身的结构,就意味着一种戏剧性的空间概念,人们身在其中,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积极参与到了表演中,或者说蒙太奇之中。而人们在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的同时,还边玩边受到了教育,精神也被重新武装起来。
在风景式花园18世纪上半叶的发展过程中,废墟成为“记住你将会死亡”(memento mori)这一概念的现实映射,引导我们思考。同时,废墟也是虚空派(vanitas)的象征。它提醒我们时间的破坏力之大,颓废之势的不可逆转,以及我们存在的过渡性和短暂性,在另一个层面上加强了花园引人沉思冥想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废墟是注定要在观赏者中引发忧郁情绪的。废墟提醒我们,一切都会发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时间是必然会胜利的。但在那种悲观的意识背后,却显露出了快活的沉重,那是忧伤的喜悦,即所有的努力都终将成为荒芜。或许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努力都是不必要的。与此同时,一种摆脱了生命沉重负担的自由和解脱之感向我们袭来,我们体验到了遗忘的新鲜感。正如安东尼·马里(Antoni Marí)的观点,废墟产生的魅力,来源于其形式之美与暗含退化、丢弃和没落的不安之间的拉扯,来源于密集的加密信息与简单的遗忘之间的拉扯,也来源于美学内涵与伦理之间的拉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