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学研究评述‖李文泽(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杨慎古音学研究评述
李文泽
杨慎的古音学研究论著在其小学类著述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其著作中以“古音”命名的著述就有:《转注古音略》《古音后语》《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馀》《古音拾遗》《古音略例》《古音复字》《古音骈字》等,至于在各类小学著述中涉及讨论古音的地方也在在皆是。在明人研究古音的学者中,尽管杨慎名气及影响不及陈第,但对后世也具有巨大影响,尤其是对清初顾炎武、方以智等学者有着显著影响。以下我们对杨慎的古音学研究作一些粗浅辨析,管窥见豹,以探究其古音学研究的一斑。
杨慎撰《古音丛目》卷五内文
1
杨慎对古音的认识往往与《说文解字》“六书”中的转注相联系,这也是他招致诟病之处,认为他是将文字分析与古音讨论混淆了。其实这一观念正是其古音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我们看他在《转注古音略题辞》中的说法:
(1)《周官》保氏,六书终于转注,其训曰:一字数音,必展转注释而后可知。《虞典》谓之和声,《乐书》谓之比音,小学家曰动静字音。训诂以定之,曰读作某,若“於戏”读作“呜呼”是也。引证以据之,曰某读,若云徐藐读、王肃读是也。《毛诗》《楚辞》悉谓之叶韵,其实不越保氏转注之义耳。《易》注疏云“贲”有七音,实始发其例。宋吴才老作《韵补》,始有成编,旁通曲贯,上下千载。朱晦翁《诗传》《骚订》,尽从其说。魏文靖论《易》经传皆韵,详著于《师友雅言》。学者虽稍知崇诵,而犹谓叶韵自叶韵,转注自转注,是犹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这一段话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杨慎对古音、转注的看法:“转注”即“展转注释”,称呼虽有别,然总不离其宗,所谓“和声”“比音”“动静字音”都不离“转注”,而训诂中的“转注”也就是古韵文中的“叶音”,二者无别。他又认为,尽管前人对古音存在差异的认知甚早,然而真正对古音作系统研究的当自宋代吴棫(才老)始,后来的朱熹(晦翁)、魏了翁(文靖)又有进一步发现,但仍然尚有缺失。故而他才会有一系列的古音学论著补续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