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类”规定的意义(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可见,费尔巴哈通过对基督教的批判,反而提出一个界定人的重要视角,即“从人的上帝认识人”(21)。高清海没有利用基督教来说明人的超越性,但提出要从“超越论”而非“进化论”的角度来认识人,与费尔巴哈要让人的本质与肉体的个人拉开距离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费尔巴哈用的是“最高本质”,而高清海用的是“超越性”。费尔巴哈有“人就是人的上帝”(22)的名言,高清海也有“人就是‘人’”(23)以及“‘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去把握”等命题。难怪当人们看到高清海的“类”概念时,会产生回到费尔巴哈的感觉。从人的规定的方法论来看,两者的确十分相像。
用“类”来定义人,相较于以前的人的规定而言有巨大进步,因为它没有使人的本质停留在个体的经验层面,而是提升到人的超越性和普遍性层面。这一点甚至得到马克思的青睐。在1845年之前,马克思多次用“类”来表征人的本质,在《德法年鉴》《巴黎手稿》《神圣家族》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论述。但正如我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看到的,马克思不久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后,从肯定的意义来表述人的“类”规定的次数在减少。这一事实至少意味着马克思的“类”与费尔巴哈是不同的。高清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恢复人之“类”规定时,首先要做的恐怕就是给出两者的根本区别。这对于他的“类哲学”建构而言,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高清海看来,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说明“类本质”是怎么形成的,而是直接从基督教的上帝中把它引申出来,事实上是将它看作是先天存在的。的确,由于“上帝体现的实质就是人的类的本质和力量”(24),直接从它出发可以省去“类本质”必须是超越性的证明。可是,这种做法会使“类”概念缺少具体内容,停留于抽象的普遍性层次。因为上帝是位于彼岸世界的“类的实体化”,它“与人的个体的分裂、分离”,也就意味着上帝的本质中并不包着此岸个体的个别性和差异性,它所表征的“‘类’因而也就被抽象为一种无差别的本质”(25)。费尔巴哈虽然颠倒了“人”和上帝的关系,用“人”取代上帝,但他在进行这一颠倒时,并没有把“类本质”看作是可以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东西,而是将它看作是与上帝同处于彼岸世界的东西。也就是说,两者只是对调了位置而已,“类本质”跟上帝一样一直漂浮在天上,它并没有一个从地上升到天上的过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