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丨《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如何应对校园伤害事件?(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好书·推荐丨《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如何应对校园伤害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天真、无力甚至会导致负面效果的政策,阿伦森进一步思考:因为“责怪某人是我们的第一反应”。“谴责是一场伟大的室内运动。如果我们能够撕下元凶的面具,然后辱骂他们的话,怎么说也会让我们感到不那么无助”,“这类责备就好比是简单的膝跳反射”。枪击案一旦发生,人们就失去耐心,在还没有全面了解发生问题的原因之前,就急于找到立刻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家长要求加强校园安全,那么学校就尽快满足这种要求:相比找出真正的原因,安装金属探测器、监控摄像头和孤立那些“与众不同”的学生是更容易做到的事。但更容易做到的事,显然不是正确的事。

我们大部分人都倾向于通过给行为人贴上“疯子”、“嗜虐”等这样的标签来解释令人不快的行为,这样,就将那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了出去。用这种方式,我们不需要担忧令人不快的行为,因为它跟我们这些“好人”无关。

惨案不能被预测是事实,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被预防。想要预防,阿伦森提出,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对年轻枪手们思想的分析,而必须考察年轻枪手们所处的更为宏大的社会环境。阿伦森重提“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论点,再次提醒人们: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发挥的巨大作用。
那么,学校的氛围普遍是怎样的?阿伦森在书中用一系列的数据和一些调查说明,美国校园中存在着“部落”文化,运动健将、社会活动家、啦啦队……都有自己的圈子,而“与众不同”者总是被排除在任何一个圈子之外,遭遇嘲笑、拒绝甚至是辱骂。

在其他人插手前,我的脸上已满是鲜血了。身上痛得厉害,但和我在后来几个月里所体验到的羞耻感相比,这种痛简直微不足道。作为一个挨过汤米·福斯特揍的孩子,我开始出名了。有些孩子嘲笑我,另一些人在和我讲话的时候一脸假笑。而大多数人都跟我保持了距离,好像我是一个受人蔑视的人。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很容易将这种遭遇视为成长的一部分,文化中对男孩的性格、形象的期待,更使男性受害者无法诉说这份痛苦。没有人意识到,对孩子来说,压力是巨大的,伤痛是真实的,对身处青春期的他们来说,青春期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生活的全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